怎樣喝中藥才可以降低苦味 這些方法可以幫你
中藥良好的治療效果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這種治療方法,但是中藥治病有個現代人不能接受的地方——太苦了!那麼有沒有辦法能夠降低喝中藥帶來的這種苦味呢?
掌握含、咽部位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後,最好迅速含貯於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乾淨俐落,轉瞬即逝。
服藥後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添加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儘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掌握服藥時間
在一天24小時內,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時至10時,一個在下午2時至3時。苦味中藥可在飯後上述時間內服用。
掌握藥液溫度
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控制在15℃至37℃,這樣既可防止燙嘴,又可糾苦味艱澀之偏。
喝中藥可以加糖嗎?
因為中藥比較苦,所以經常有人問:喝中藥時可以加糖嗎?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一般都會說“少加一些沒事的,別加太多”。今天我們的藥師想從另外一些新的角度,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在中藥(準確地說是中藥湯劑)里加糖的目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調味。但是,我們仔細想一下,如果在一碗本來就很苦的中藥湯劑里加糖,調出來的味究竟是什麼味?一種可能是苦味,一種可能是甜味,另一種可能是有甜有苦、又甜又苦的混合味。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多,例如:
簡單來說,加糖掩蓋苦味這件事,不是在所有場合都有效,有些苦味比較獨特,有些患者比較敏感,就不好使了。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與不加糖的中藥相比,加了糖的中藥更讓人難以接受,怪怪的。所以,有些中藥加了糖有用,口感改善了,而另外一些加了糖則沒有用,甚至更難接受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傳統中醫藥理論對於“糖”的認識。糖實際上是一種中藥,早在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裡的小建中湯裡,就有“飴糖”這味中藥。據考,飴糖是以澱粉質的糧食穀物(糯米、小麥、玉米等)為原料,經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溫,入脾經,能夠補虛乏、養脾胃。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君藥,用來補中益氣,顧護中焦脾胃。所以,從傳統中醫藥理論來看,糖一直都是一種中藥,在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為了調味,而是為了功效配伍。
從糖的分類來看,古代中藥方劑中用的飴糖,相當於今天的麥芽糖。而今天經常使用的白砂糖和冰糖,其實屬於蔗糖。而蜂蜜則又屬於複雜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那麼,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些糖類物質分別有什麼作用呢?
根據《中華本草》的記載:
由此可知,這些糖類基本上都是補中益氣,生津潤燥的作用,其中飴糖的藥性偏溫,其餘藥性為平,但長期或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助熱。同時,有痰濕或中滿的患者應該禁用或慎用。小孩的脾胃功能仍然偏弱,因為吃了太多的肉類或者冰淇淋、奶油蛋糕之類含糖量很高的食品,就會出現舌苔很厚,或者感冒時痰多,嗓子裡呼嚕呼嚕的現象,這就屬於痰濕,就應該少吃糖。
從傳統中醫藥理論來看,糖是有藥性的,脾胃虛弱、肺燥咳嗽的患者適合吃,而痰濕中滿的患者不適合吃。很多孩子舌苔厚膩,感冒後痰多、嗓子裡呼嚕呼嚕的,其實不適合加糖。所以,加不加糖,可能還得考慮一下患者的病情和證型特點。
上一篇:中藥在煎煮之前要不要清洗呢 瞭解一下 下一篇:沒有了 標籤閱讀:中藥苦中藥喝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