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持續期的臨床表現
高熱也就是指發高燒,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高熱患者會出現很多症狀,比如說寒戰、咳嗽、胸悶、頭痛、腹痛、嘔吐等。不同的症狀,說明導致高熱現象的病因不同,既然病因不同,那麼在治療方面自然也就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高熱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
發熱是人體患病時常見的病理生理反應。不同的疾病,在發熱時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狀,大體地說有如下幾種情況:
1. 發熱伴寒戰,可能是肺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或敗血症等。
2. 發熱伴咳嗽、吐痰、胸痛、氣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結核或肺膿腫。
3. 發熱伴頭痛、嘔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4. 發熱伴上腹痛、噁心、嘔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膽囊炎等。
5. 發熱伴下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便等,可能是細菌性痢疾。
6. 發熱伴右上腹痛、厭食或黃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膽囊炎。
7. 發熱伴關節腫痛,可能是風濕熱或敗血症等。
8. 發熱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腎結核等。
9. 發熱伴有局部紅腫、壓痛,可能是膿腫、軟組織感染等。
10. 間歇性發熱伴寒戰、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瘧疾或傷寒等病。
11. 發熱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熱、重症病毒性肝炎、敗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1.物理降溫
將患兒置放于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用冷溫毛巾或冷水袋,敷頭額、雙腋及腹股溝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於頭部或放置於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於四肢、軀幹兩側及背部擦浴。擦浴時如患兒出現皮膚蒼白或全身皮膚發涼應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鹽水(30~32℃)灌腸,對疑為中毒型菌莉者更為適宜,既可降溫,又便於取糞便標本送檢。
2.針刺降溫
常用穴位為曲池、合穀、大椎、少商、十宣等。
對未成熟兒,小嬰兒與體弱兒一般不用解熱劑降溫。常用的解熱劑有APC5~10mg/kg/次,或阿魯散1-2歲嬰兒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魯米那0.015克)。也可用小兒退熱栓(撲熱息痛栓),1~6歲,1粒/次,一日1-2次,將栓劑塞入肛門。
三、其它對症處理
高熱時不顯性水分丟失增多,加之食欲減退,應及時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口服有困難者給予靜脈補液,並注意熱量的供給,使用1:4(含鈉液:葡萄糖液)液,可適當予以鉀鹽等。
對伴煩躁不安、反復驚厥或一般降溫措施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選用氯丙嗪與異丙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