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比以前愛出汗咋回事呀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正常的一種生理活動。一方面,出汗可以有效地排出人體內的毒素,還有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保證人體臟器的正常運轉。從生理原因這個角度看,出汗有運動性、味覺性、精神性、溫熱性的區別。這裡,我們說一個具體的問題,就是一個人,和以前相比,突然變得愛出汗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1.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發作時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上腺素可導致病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

2.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怕熱多汗是這一疾病的特徵之一,而且還表現為精神緊張、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入睡等症狀。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時胃腸功能增強,多數患者大便次數增多,同時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狀。

3.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以持續出汗,但陣發性發作時面部潮紅或變白可同時發生。還會出現心慌、手顫、四肢發涼等。但此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頭痛症狀。

4.糖尿病

糖尿病由於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常常也有出汗異常增多現象。

5.根據中醫理論,頭部為諸陽之會,頭面多汗屬陽經病。由於邪熱內鬱,不得四散,只能循經上越,迫津至頭面溢出。也有虛證,因陽氣不足,腠理不固,津液外泄,如鼻汗多見肺氣虛弱。 小兒比成年人容易出汗,這是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新陳代謝旺盛所致。小兒睡時慣常頭部出汗,俗稱「蒸籠頭」,如無其它症狀,不屬病象,切忌盲目進補。假如小兒大汗,伴有睡眠不實、易驚嚇、頭髮稀少等,最好請醫師看看。

濕熱薰蒸 頭面汗出,口渴,肢體困重,身熱不揚,小便不利,惡寒發熱,身目發黃,舌苔黃膩,脈濡數。中醫治法為清熱利濕。

舉例方劑:五苓散加茵陳、石膏、黃柏 上焦鬱熱 頭汗,心煩,面紅,心中懊惱,饑不能食,疲倦,舌紅苔黃,脈數。中醫治法為清熱除煩。

舉例方劑:梔子豉東加竹茹、陳皮、柴胡、黃芩 陽氣不足 頭面多汗,面色晄白,氣短、畏寒、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舌淡嫩,脈虛弱。中醫治法為溫陽益氣,固表斂汗。

舉例方劑:芪附東加紅參、生龍骨、生牡蠣 氣虛 頭汗,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細弱。中醫治法為補中益氣。

舉例方劑:補中益氣湯 頭面多汗者,每於進食辛辣厚味時加劇,要注意清淡飲食,多飲水。平時應加強身體鍛煉,以鞏固汗液調節。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長期過度的緊張、興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