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骨量減少是什麼意思?

或許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骨量這個名詞,其實非常好理解,骨量就是指單位體積內骨頭所含的礦物質以及骨基質的量,骨量是用來衡量人體骨骼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年齡層的人的骨量不一樣,人過了中年之後,骨量就會慢慢的減少,比如老年人會出現骨質疏鬆,這就和骨量減少有密切的關係。

骨量減少是什麼意思?

人的骨骼總體呈現“正常--減少--疏鬆”的態勢,在青少年時期將迎來人生中的“骨量峰值”,如果該階段骨組織儲備量充分,可有效避免女性絕經後及老年時骨量的大量丟失,繼而延緩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判斷是否骨質減少看的是T值。T值是一個相對的數值,臨床上通常用T值來判斷人體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其將檢測者檢測所得到骨密度與30~35歲健康年輕人的骨密度作比較。

以得出高出(+)或低於(-)年輕人的標準差數。-1<T值<1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則表示骨量減少、骨質流失;T值<-2.5表示骨質疏鬆症。

一生中不同年齡時期骨鈣的含量是不同的。出生時,全身鈣含量僅為25克,成人體內鈣含量可達12百克,30歲左右人的骨量達到一生中的高峰,50歲起骨量平均每年丟失0.5%~1%,絕經後婦女平均每年平均丟失骨量3%~5%,婦女骨丟失最終可達峰值骨量的30%~40%。

男性丟失20%~30%。因此峰值骨量就比如同人體內的"骨銀行",年輕時峰值骨量越高,相當於在"銀行"中的"儲蓄"越多,可供人們日後消耗的骨量就越多。

峰值骨量的多少主要是由遺傳因素、營養狀況、生活習慣等決定的。兒童生長期與婦女懷孕哺乳期鈣的足量供應,成人克服不良嗜好(比如吸煙.飲酒等),加強負重運動,都可以增加"骨銀行"的骨量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