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寶寶在一歲後會進入一個反抗期,經常會不聽話,變得非常任性,甚至會對一些東西說不要,作為家長千萬要有耐心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讓事情順利的進行,如果不及時的教學,會導致孩子變得不聽話,甚至會出現叛逆。
“反抗”一詞包含有“抵抗”的意思,寶寶並不是毫無道理地抵抗,其實他們是在堅持自己的主張。如果這些主張得以實現,對於寶寶“自我”的確立非常重要。
如果仔細觀察這種狀態下寶寶的舉動就可以明白,這是寶寶有了自我主張的表現。例如,想要自己穿鞋、想要自己用筷子、想要自己洗碗等等,大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但是語言表達能力還相當貧乏的2歲寶寶只會說“不要”和“自己做”,很難將自己的想法準確地傳達給父母,而被誤以為是在“反抗”、“任性”。
為什麼孩子2歲時最“不聽話”
人們在形容與孩子有關的東西時,通常用到的詞都是“可愛”,即便是喜歡破壞的孩子,也會被家長善意地稱作“頑皮”、“淘氣”,然而在英國,人們卻用“可怕”來形容兩歲的孩子。如今,“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更是已經成為英文中一個固定的說法。之所以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可怕,是因為他們在這時開始表現出與過去不同的特徵,非常難纏,喜歡作對,萬事都有叛逆傾向。因此,也有幼教專家把此階段稱為“人生第一青春期”,泛指一歲半到3歲之間。
2歲之前,孩子處於生理快速成長期,學習吃喝拉撒,爬坐立走,聽音說話,欲求基本都能跟家長的意願合拍。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具有獨立做出選擇的衝動。然而,限於他們不能像大人一樣用語言表達,只能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他們經常會反抗大人的決定:天冷了不肯增加衣服,下雨天要往外跑,為看動畫片不去吃飯,家裡有許多小汽車還要鬧著買……在孩子“鬧獨立”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以下種種情況:賭氣時拒絕父母的要求,和大人唱反調;不理睬父母,不要父母摟抱和親熱;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滿足不了他的要求,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其次,可以和孩子平等地進行“條件”交換。如果孩子在大風天非要出門,但又不想戴帽子,此時家長就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都答應帶你出門了,你是不是也該答應我們戴上帽子啊?”給予孩子尊重,也教會他們尊重別人,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家長要學會讓步,如果孩子的行為與父母意願不一致,但孩子也不會因此而遭遇危險時,最好讓孩子自己做主,父母沒必要強加干涉。
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對媽媽說。”慢慢地孩子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法。如果孩子撒潑打滾,以冷處理為主,不要理會他,更不要哄勸,無原則地滿足他的無理要求。多次嘗試後,孩子會知道--用撒潑打滾的方式並不能換來家長的“妥協”,以後也就不會採取這種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