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腳關節炎的症狀

想要知道一個人是否健康,我們不僅僅可以觀察臉色,還可以通過骨骼來進行判斷。腳關節炎,是一種骨科常見的疾病。患有這種疾病之後,患者的雙腳會很出現一些異常的情況。那麼,大家知道腳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什麼嗎?希望大家通過學習,能夠早日發現腳關節炎疾病。

1、腳趾疼痛

痛風容易導致大腳趾突然疼痛,並伴隨紅腫。骨關節炎和拇僵症也會導致大腳趾紅腫疼痛。小腳趾(通常是第三第四蹠骨)疼痛常與摩頓神經瘤(又稱趾間神經瘤)有關。女性患該病的幾率是男性的8~10倍。病因通常為外傷或腳趾壓力過大。

2、腳痛

長時間穿不合腳的鞋子會導致腳痛。然而,腳痛還應當心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骨折)。籃球和長跑等強度過大的運動容易導致腳部骨折,骨關節炎患者危險更大。腳部灼痛在發生外周神經損傷的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見。腳部灼痛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B族維生素缺乏、腳氣、慢性腎病、下肢血液迴圈差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等。腳跟疼痛的最常見病因是足底筋膜炎。關節炎、運動過量、鞋子不合腳等也會導致腳痛。

3、腳腫

站立過久、長途飛行、妊娠等都可能導致腳腫。腳腫的其他原因還有:血液迴圈不良、淋巴系統疾病、血栓、腎病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4、腳抽筋

鍛煉過量或肌肉疲勞是導致腳部突然抽筋(痙攣)的常見病因。其他原因包括:腳部血流量減少、脫水、或者鉀、鎂和鈣失衡、維生素D缺乏等。孕期激素紊亂或甲狀腺異常也容易導致腳抽筋。適度鍛煉可緩解肌肉疲勞,睡前伸展雙腳及經常喝牛奶補鈣,都有助預防。

預防關節炎要從護腳開始,關注足部健康需要注意如下原則:

1、每天泡腳。俗語說“睡前泡腳,勝過補藥。”要堅持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水溫一般在40—50攝氏度,泡15—20分鐘即可,以雙腳皮膚發紅、面部有微汗為宜。泡腳能疏通經絡,解除疲勞,不僅睡覺香甜,還可防止增生老化。如果腳幹,還可以抹上護腳霜,穿上棉襪子。

2、修腳檢查。如果腳部沒有疾病,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定期修剪趾甲,去除腳部角質層。但要保證自己的足部用品如毛巾、剪刀等衛生乾淨,最好單人單用。如果一發現有雞眼、腳氣等一定要及時去找正規的修腳師諮詢、修剪。而如果發生凍瘡、外部損傷,就要到醫院治療。

3、不要忽視足部疼痛。因為疼痛不一定是由勞累引起的,一旦出現足部疼痛,就要請足科醫師診治。平時避免赤足行走,避免足部的損傷。

4、要注意足部衛生。經常觀察足部皮膚、趾甲和腳趾間是否有變化。

5、鞋子要合適。特別要做到“三”不,即不要穿夾腳的小鞋,不要穿質地過硬或過軟的鞋,不要常穿高跟鞋走路。另外,人們一定要順應季節穿鞋,不能夏天還捂著靴子、旅遊鞋,冬天就穿雙帆布鞋,“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讓腳有合適的溫度。”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足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