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患者劇增 三手段控制蔓延
從三個方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
劉文虎教授說,國際上對“慢性腎臟病”有著明確的定義,只要腎損傷持續存在達到3個月或以上,就可以確診。血尿、蛋白尿、腎功能指標異常(如血肌酐水準)是“腎損傷”最常見的表現,但這些異常在早期往往較為隱蔽,患者可無任何自覺症狀,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部分慢性腎病患者,因起病隱匿,可能病症存在多年,自己卻全然不知;一旦過度勞累、腎臟有炎症時,誘發急性症狀,如惡性高血壓、貧血等,才被發現。
首先,要充分重視定期的健康體檢。相當一部分無症狀性血尿、蛋白尿及腎功能輕度降低的患者,是在定期的健康體檢檢出,故應定期關注自己的尿常規和腎功能情況。特別是年輕人,要預防疾病發展出現腎衰,甚至到換腎的結果。
其次,及時發現慢性腎臟病的可疑信號。晨起雙眼瞼浮腫、雙下肢浮腫、尿中泡沫增多(尤其是長時間不消退者)、夜尿增多、血壓增高,都提示慢性腎臟病可能,應儘早到醫療機構就診,儘快完善相關化驗檢查。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新診斷出的高血壓患者中,腎臟情況應作常規檢查,因為不少慢性腎臟病是以血壓增高為首發表現的。
再次,加強高危人群腎臟情況的評價。腎臟疾病家族史、慢性扁桃體炎、肥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均是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高危因素,此類患者除需定期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如1~3月)外,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更敏感、更精確的指標亦應考慮在列,這對更早期地發現腎受損至關重要。
劉文虎教授還提醒,高血壓、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的患者,腎臟受損的風險將大大增加,檢查的頻度應隨之增加。此外,初診糖尿病患者也是需格外關注的群體,因為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體內的代謝異常其實早已存在了,可能已經累及到了腎臟。
三個手段可以控制並延緩病情
劉文虎教授指出,慢性腎臟病是可以通過積極治療、飲食控制等有效手段控制並延緩病情的進展。減輕腎臟負擔的措施包括——
1、避免高蛋白飲食。尤其是尿蛋白量較大的患者,進入腎功能不全階段,則應開始低優質蛋白飲食,每日蛋白質攝入量0.6-0.8g/kg。
2、積極控制血壓。要求在130/80mmHg以下,尿蛋白量高於1.0g/天的患者,可進一步控制於125/75mmHg以下。
3、降低蛋白尿。儘量將24小時尿蛋白量控制在1.0g以內,甚至0.5g以內,在血肌酐允許的範圍內(一般認為是265μoml/L以下),可考慮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它們同時尚能減輕腎臟的高灌注狀態,從而進一步起到減輕腎單位負擔、延緩腎功能惡化的作用。此外,有效控制糖尿病、糾正血脂異常均對防止腎硬化有積極意義。
特別要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臟相對脆弱,一旦遭受打擊,腎功能可急轉直下,病程中避免腎毒因素亦十分重要,尤其是腎毒性藥物。情況迫不得已時,應儘量選擇同類藥物中腎毒性較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