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早產兒肌張力高的症狀

肌張力高是一種在新生兒中比較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對於身體營養不足的早產兒來說,發病率更是比較高。出現肌張力高這種症狀,孩子一般會有肌肉較緊、肢體運動減少、足底無法平放等現象。早產兒肌張力高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的話,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的。

一、早產兒肌張力高的症狀

嬰兒肌張力高需要及時發現治療,而它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所以要先瞭解它的症狀表現。

肌張力是指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並表現為多種形式。有:巴賓斯基反射陽性,折刀樣反射陽性,陣攣陽性,去腦強直和去皮質強直陽性。

肌張力高的主要臨床特點多於兒童、新生兒。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肌肉較緊,患兒肢體運動明顯減少,而且動作刻板、彆扭,頭經常不能放在正中位置,常常是轉向一側或後仰,手肩向內、向下旋轉、屈曲或伸展。雙手常成握拳狀,拇指貼掌心,其餘四指將拇指握住,手背朝前,掌心向下。脊柱常不同程度出現後凸或者側彎,髖關節部位常不能充分伸展而保持一定程度屈曲。下肢常出現交叉,跟腱緊張導致扶站時足底無法放平,只能腳尖著地。如患兒遇上述類似情況,應該到專業醫院及時就醫。

二、肌張力高的治療方法

嬰兒肌張力高一旦發生對嬰兒的健康狀況影響,要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治療。

1、物理療法:適合年齡較小的患者。復發率較高,安全係數不高,容易造成新的畸形。傳統治療無論是手術、藥物還是康復訓練等等,治療方法較單一,只針對其中一種病灶進行修復,從而導致許多患者久治不愈。由於常規的肌張力高的治療方法較局限性,使肌張力高一度成為難治之症。

2、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突破了肌張力高治療的難題,為肌張力高型腦癱的治療奠定了基礎,成為腦癱醫學治療的重大突破。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後,一般一周後肌張力高的症狀即能得到明顯改善,不適症狀消失不見,半個月疾病基本康復。即便是疑難、危重腦癱病患,加大臨床治療週期依然可以讓他們獲得康復,實現生活自理。從臨床診療康復資料來看,該技術有效率高達96.8%,成為成為目前治療腦癱最有效的技術。

三、嬰兒肌張力高的危害

嬰兒肌張力高這種疾病並不常見,但一旦發生,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會產生極大的危害。

寶寶肌張力高輕的導致肌肉生長不均勻,重的導致走路姿勢異常,如內八字或X腿,甚至撅屁股走路。所以,肌張力異常的應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通常寶寶3個月應能體檢發現,4個月以內的治療成為早期干預,一般治療效果好,好轉迅速,能徹底治癒,不影響以後運動發展。最晚應在一歲半以前予以糾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