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痔瘡上廁所會一直流血

現在患上痔瘡這種疾病的人群已經越來越多了,人們之所以會患上痔瘡,一方面是因為在飲食上十分不注意,經常食用一些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經常性的便秘,出現痔瘡以後,人們可能會遇到上廁所一直流血的問題,痔瘡上廁所會一直流血這是為什麼呢?又應該要如何治療呢?

痔瘡便血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過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塊。很多痔瘡患者都會出現便血的情況,反復多次的出血,容易使體內丟失大量的鐵,引起缺鐵性貧血,因此痔瘡便血要及時治療。

病因

痔瘡出血的原因為排便時糞便擦破隆起的曲張痔靜脈和排便時用力,使血管內壓力增高、痔靜脈破裂而引起。

1.解剖因素

由於受到重力上的壓迫,長時間站著或者坐著,就會使得靜脈血液受到阻礙,血液回流不暢,易形成瘀血,其次因糞便壓迫肛管,導致靜脈屈曲擴張。

2.腹壓因素

暴飲暴食或者是久蹲於廁,很容易導致腹內壓力增加,阻礙了血液的回流。

3.遺傳因素

因先天性的遺傳,血管內壓力漸漸增加,易擴張,形成痔塊。

4.職業因素

工作的特殊性,長期站著或者是坐著,都會影響血液的回流,盆腔內血液流動較慢,又因運動不足,就會導致體內的腸蠕動減少,糞便不易下行,養成習慣性的便秘,誘使痔靜脈回升。

5.肛門部不清潔

不講衛生。先從肛門部感染發炎而起,再加上外部的抵抗力不足,容易形成擴張,蔓延速度快,易形成痔塊。

6.局部的刺激

過度受冷或者是受涼都會引發便秘、腹瀉等不良的症狀,很容易刺激肛門,形成痔靜脈,出現痔靜脈回流不暢,外加肛門部括約肌無力,飲食原因,疲勞過度,引發痔。

臨床表現

痔瘡便血,主要是內痔出血,多在排大便後手紙上有血跡,大便表面帶血,肛門滴鮮紅色血或噴血,血不與大便混合且常無疼痛。一般發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貧血較重時則會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後氣促、水腫等。

檢查

1.肛門視診

可清楚地看到痔塊大小數目及部位的真實情況。

2.直腸指診

主要目的是瞭解直腸內有無其他病變,特別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

3.肛門鏡檢查

先觀察直腸黏膜有無充血水腫、潰瘍腫塊等,排除其他直腸疾患後再觀察齒線上部有無痔,若有則可見內痔向肛門鏡內突出呈暗紅色結節,此時應注意其數目大小和部位。

鑒別診斷

1.消化道高位出血

例如食管下端靜脈曲張破裂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等,由於血液離開血管後存留在腸腔的時間較長,排出體外時糞便呈柏油狀,色黑,或咖啡色,呈漿糊狀,大便潛血陽性。

2.消化道低位出血

尤其是結腸、直腸下端出血,血色鮮紅且與排便關係密切。

3.肛裂引起的便血

一般量較少且伴有劇烈的疼痛,多見於兒童排便時血液污染肛門周圍。

4.直腸和結腸惡變

常發生于成年人中,糞便中帶血並混有黏液和膿性分泌物,氣味奇臭,伴有便條變細症狀。

5.痢疾和慢性腸炎

糞便中帶血並伴有黏液,裡急後重,大便次數增多,左下腹疼痛。

治療

1.手術療法

目的是摘除痔核或用縫紮等機械方法使之栓塞或萎陷。電凝或鐳射照射也很有效。

2.超低溫、超高溫療法

治療原理是利用超低溫或超高溫產生冷或熱效應,振盪電離子透入生物物理效應、電場電容效應等,從而起到使病灶組織蛋白凝固、血管栓塞封閉、電灼電凝止血、切割、組織變性、壞死脫落或硬化萎縮等治療目的,仍屬於硬化和枯痔療法類型重複再現,同手術療法結果是相似的。

3.結紮、套紮療法

會使肛門部血液迴圈受阻,易產生淤血水腫、疼痛、排便困難等。

4.注射療法

將藥物注入痔核內治療痔瘡的方法。臨床通常使用的注射劑主要有硬化萎縮劑和枯痔壞死脫落劑兩種。

5.痔瘡的微創治療

PPH痔瘡微創術即吻合器痔環切術。其原理是:保留肛墊,將部分內痔及痔上黏膜、黏膜下組織環行切除吻合的同時,進行瞬間吻合。既阻斷了痔的血液供應,又將滑脫組織懸吊固定,將病理狀態的肛管直腸恢復到正常的解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