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的病程比較複雜,容易反復。一般表現為發熱以及咽喉痛。這個病一開始的時候不太容易被注意,因為大概有五天左右的潛伏期。發病比較快,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太一樣。如果長時間沒有緩解的話,可能會損傷內臟。猩紅熱的併發症比較多,所以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療。
猩紅熱是由產生紅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少數患者患病後由於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由於病中發有鮮紅皮疹,密集處可以連成紅色一片,一望猩紅,故有猩紅熱之稱。又因為易在咽喉部位出現紅腫潰爛,故中醫又叫它“爛喉痧”或“爛喉丹痧”。本病四季都有發生,但尤以冬春季節多見,更以學齡兒童發病較高,多發生在幼稚園及小學學校集體生活的地方,其傳染是患者和健康帶菌者,通過呼吸,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方式產生飛沫通過呼吸道而傳播細菌。
臨床表現:起病急驟,發燒,咽痛,頭痛,嘔吐,舌乳突腫脹,舌苔變黃,粗糙,有紅刺,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全身均可是紅色栗粒樣皮疹,疹與疹之間皮膚發紅,皮膚皺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線狀,口唇周圍不出皮疹而顯蒼白。
併發症: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心肌炎;心內膜炎;腎小球腎炎;風濕熱。
猩紅熱,潛伏期2~5天,起病急驟,發燒,咽痛為早期症狀,較重者可有頭痛,嘔吐,其後有舌乳突腫脹,先是白色舌,而後舌苔變黃,粗糙,有紅刺,同時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大約在發病後24小時有皮疹出現,全身均可是紅色栗粒樣皮疹,疹與疹之間皮膚發紅,無正常皮膚,在皮膚皺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線狀,口唇周圍不出皮疹而顯蒼白,形成一個圍繞口周的蒼白圈,一般2天達高峰,發後慢慢消退,2-4天退淨,體溫逐漸下降,疹退後7天左右開始脫皮屑,輕者呈糠屑樣脫落物,重者見大片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