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化瘀散結的中藥
頸部淋巴疾病可以說是很常見的。想要治癒這種疾病也是非常漫長的。一般來說,大家都會選擇西醫進行治療,但是也有人會採用中醫治療頸部淋巴疾病。中醫治療頸部淋巴,一般會採用藥物進行治療。那麼,哪些些藥物可以治療淋巴結等疾病呢?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
頸部淋巴結腫大屬於中醫“瘰鬁”“痰核”的範疇,好發于兒童或青年人,中醫認為,病因為外感六淫邪毒,侵入肌膚,邪毒流注於經脈,與內蘊之痰濕交結,致使營衛不和,邪鬱化熱,氣血凝滯,經脈阻遏而成痰毒;也有因乳蛾、齲齒、頭面部癤腫感染毒邪而誘發。劉啟廷認為,本病多發於青少年人,一般體質較為虛弱,有反復感冒病史,此乃先天素體虧虛,後天調養失當,病久失治誤治,遷延成頑疾。病屬本虛標實之症,氣陰虧虛為本,痰濕濁瘀凝滯為標,治宜扶正固本,清熱解毒,化痰逐瘀,軟堅散結。以自擬方化瘀散結湯治療數十例慢性淋巴結腫大者,可以快速消除患處病痛,切斷病機,祛毒外出,達到標本兼顧、抑制復發的目的。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1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鐘,取二汁,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兒童依據年齡酌情減輕用藥劑量。藥渣趁熱外敷病患處,每日2次,每次30分鐘。注意溫度,防止燙傷。待病情穩定後,亦可將上藥加倍藥量,焙乾,軋細末,裝膠囊內,每粒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4~8粒,每日3次口服。
主治:慢性淋巴結炎。
組方依據:頸部淋巴結腫大可繼發於淋巴結急性炎症的反復發作,或治療不徹底逐漸增大形成,常見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淋巴結炎與淋巴結核疾病,病程較長,以手觸之,病患處有大小不等的腫塊,猶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觸之滑軟,不紅不灼,或痛或不痛,或僅有壓痛。多由肺胃熱鬱、外感毒邪、濕濁內侵、耗氣傷陰、痰凝血瘀、鬱結皮下而成腫結。治宜益氣養陰,化瘀行滯,解毒散結。方中生黃芪味甘、性溫,具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效,炒白術味苦、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之功,兩藥合用,補氣生血,扶助正氣,以托毒外出;赤芍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功,玄參、浙貝母、生牡蠣乃《瘍醫大全》之消癘丸,其中玄參清熱滋陰、涼血散結,生牡蠣軟堅散結,浙貝母清熱化痰,三藥合用,可使陰複熱除,痰化結散,使瘰癘自消,亦可用於痰核、癭瘤屬痰火結聚者;
山慈菇、炮山甲、蜈蚣破瘀通絡,活血解毒,尤其是炮山甲一味,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雲:“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陳皮燥濕化痰,行氣開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化痰散結、逐瘀消腫之功效。
加減:淋巴結腫大較重伴有局部紅腫者,加蒲公英、皂刺、黃芩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伴有午後潮熱者,加地骨皮以退陰虛火動,除骨蒸勞熱;大便幹結者,加大黃以通腑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