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會染上鼠疫?
在日常生活中老鼠是比較常見的四害之一,而老鼠不僅會危害家裡的一些糧食,同時還會容易咬壞一些東西,十分影響正常的生活環境,而鼠疫是屬於一種感染性疾病,一般情況下鼠疫是根據跳蚤傳染的,或者是唾液以及空氣所感染上的,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什麼情況下會染上鼠疫?
鼠疫是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醫源性疾病。
鼠感染鼠疫後主要通過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人,使人感染。人感染後得腺鼠疫,就是高燒,淋巴結腫大。
個別地方有原發性肺鼠疫,那是撥食染疫動物時,鼠疫菌通過氣溶膠進入肺臟感染造成的。
人類感染鼠疫的前提是你居住或者到過的地方是鼠疫疫源地,而且正有動物鼠疫流行。
鼠疫傳染性強,病死率高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由於其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曾給人類造成極大的危害。遠在二千年以前,人類文字即有鼠疫記載。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歷史上記載過三次,第一次發生在6世紀,首先在地中海附近地區流行,幾乎遍及所有國家,前後持續50年,死亡人口達1億之多;第二次發生於14世紀,當時稱之為“黑死病”,波及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前後延續15年,約造成4000萬人死亡,使歐洲人口減少約有三分之一;第三次發生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波及32個國家,死亡人數也不在少數。自20世紀40年代後,較小範圍的鼠疫流行仍不斷發生,有些國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而有些戰爭狂徒,不擇手段地研究並使用鼠疫桿菌等生化武器來對付敵方,人為地造成鼠疫的流行。
中毒症狀十分明顯
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過程中,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熱、譫語,全身中毒症狀十分明顯,醫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
細菌在消化道繁殖,形成人體血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於鼠類及其他齧齒動物,常借蚤類為媒介而傳染於人,首先呈散發性發病,繼則流行成疫。鼠疫桿菌在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但在陰濕處、低溫及有機物內生存時間較長,在膿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存活數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則可在屍體內存活數月;在蚤類糞中可活至一個月,故易於造成流行。這種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賴人而長期在齧齒動物中生存,人進入疫區與傳播媒介或染病的動物接觸後被感染。已發現數十種蚤類具有傳播鼠疫的能力。由於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質棘狀突起,當蚤吸入含菌血後,細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當它再叮咬人時,吸進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隨即而侵入人體。人對鼠疫無天然免疫力,不分種族、性別及年齡均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