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胃蛋白酶原比值偏低

我們體內存在很多種不同的酶,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選擇性。除了自身的作用之外,各種酶含量對於某些疾病的確診有著重要作用。胃腸道疾病,這類生活中多見的病症,就可以通過胃蛋白酶原比值進行診斷,胃蛋白酶原比值不同,代表的含義是不一樣的。那麼,胃蛋白酶原比值偏低是怎麼回事?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由泌酸腺的主細胞合成,在胃腔內經鹽酸(HCL)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pepsin)作用變成胃蛋白酶,將蛋白質分解成膘、腖及少量多肽。該酶作用的最適pH為2,進入小腸後,酶活性喪失。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體,根據其生化性質和免疫原性將其分成2個亞群,1-5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稱為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組分6和7被稱為胃蛋白酶原II,除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外,賁門腺和胃竇的幽門腺的黏液頸細胞以及十二指腸上段也能產生胃蛋白酶原II。

臨床意義

血清活檢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準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態和功能:PGI是檢測胃泌酸腺細胞功能的指針,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減少或胃粘膜腺體萎縮PGI降低;PGII與胃底粘膜病變的相關性較大(相對于胃竇粘膜),其升高與胃底腺管萎縮、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異型增值有關;PGI/II比值進行性降低與胃粘膜萎縮進展相關。因此,聯合測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學活檢”的作用。

通過其血清測量值的不同,在各胃部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價值。

價差優勢

胃蛋白酶原(PG)對胃部疾病的發展歷程,一般可表述為:淺表性胃炎——胃粘膜糜爛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及其它疾病具有良好的診斷和篩選作用。胃蛋白酶原Ⅰ/Ⅱ檢測試劑盒用於檢測血清或者血漿中的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具有簡便、快速的優勢,避免了X-射線對人體的侵害和胃鏡的不便。

胃液胃蛋白酶測定可用於鑒別神經性低酸症和胃性低酸症,當胃酸過少或缺乏時,前者胃蛋白酶的含量有時正常而後者鹽酸與胃蛋白酶同時缺乏。一般認為胃性低酸症是由於胃粘膜的重症器質性變化所致,特別是對於惡性貧血、無酸症、無胃蛋白酶分泌是診斷上的重要所見。慢性胃炎、慢性胃擴張、慢性十二脂腸炎等胃蛋白酶的分泌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