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神經遞質有哪些功能?
眾所周知,人體內分佈著非常多的神經,人們之所以能夠有條有理的做很多事情,人的行為之所以能夠受到大腦有序的控制,神經遞質在這些生命活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神經傳遞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過化學物質進行傳遞,那麼腦內的神經遞質有哪些方面的使用呢?
腦內神經遞質的使用:
遞質的合成
乙醯膽鹼是由膽鹼和乙醯輔酶A在膽鹼乙醯移位酶(膽鹼乙醯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於該酶存在於胞漿中,因此乙醯膽鹼在胞漿中合成,合成後由小泡攝取並貯存起來。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以酪氨酸為原料,首先在酪氨酸羥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巴,再在多巴脫羧酶(氨基酸脫竣酶)作用下合成多巴胺(兒茶酚乙胺),這二步是在胞漿中進行的;然後多巴胺被攝取入小泡,在小泡中由多巴胺β羥化酶催化進一步合成去甲腎上腺素,並貯存於小泡內。多巴胺的合成與去甲腎上腺素揆民前二步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在多巴胺進入小泡後不再合成去甲腎上腺素而已,因為貯存多巴胺的小鐋內不含多巴胺β羥化酶。5-羥色胺的合成以色氨酸為原料,首先在色氨酸羥化酶作用下合成5-羥色氨酸,再在5-羥色胺酸脫竣酶(氨基酸脫竣酶)作用下將5-羥色氨酸合成5-羥色胺,這二步是在胞漿中進行的;然後5-羥色胺被攝取入小泡,並貯存於小泡內。γ-氨基丁酸是谷氨酸在谷氨酸脫羧催化作用下合成的。肽類遞質的合成與其他肽類激素的合成完全一樣,它是由基因調控的,並在核糖體上通過翻譯而合成的。
遞質的釋放
當神經衝動抵達末梢時,末梢產生動作電位和離子轉移Ca2+由膜外進入膜內,使一定數量的小泡與突觸前膜緊貼融合起來,然後小泡與突觸前膜粘合處出現破裂口,小泡內遞質和其他內容物就釋放到突觸間隙內。突觸前膜釋放遞質的過程,稱為出胞(exocytosis)或胞裂外排。在這一過程中,Ca2+的轉移很重要。如果減少細胞外Ca2+濃度,則遞質釋放就受到抑制;而增加細胞外Ca2+的濃度則遞質釋放增加。這一事實說明,Ca2+由膜外進入膜內的數量多少,直接關係到遞質的釋放量;Ca2+是小泡膜與突觸前膜緊貼融合的必要因素。一般認為,Ca2+可能有兩方面的作用:
①降低軸漿的粘度,有利於小泡的移動;
②消除突觸前膜內的負電位,便於小泡與突觸前膜接觸而發生融合。小泡破裂把遞質和其他內容物釋放到突觸間隙時,其外殼仍可留在突觸前膜內(也可與突觸前膜融合,成為突觸前膜的組成部分),以後仍舊可以重新恢復原樣,繼續合成並貯存遞質。
從突觸小泡的胞吐作用到小泡膜的回復可分為下列6個時相:
①突觸小泡靠進突觸前膜活性帶;
②小泡貼靠突觸柵欄結構;
③小泡與突觸前膜接觸和兩膜融合;
④融合膜裂開向突觸間隙釋放神經遞質;
⑤小泡膜併入突觸前膜質;
⑥小泡膜回收並重新利用。在小泡膜的迴圈過程中,有一些膜不形成功能性小泡不進入迴圈而是被溶酶體降解並通過逆向軸漿運輸返回胞體重新加工。同時通過順向軸漿運輸將新的小泡送往神經終末。
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後立即與相應的突觸後膜受體結合,產生突觸去極化電位或超極化電位。導致突觸後神經興奮性升高或降低。自此,神經衝動的電信號就完成了對突觸間的一次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