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狀半月板手術後遺症怎麼辦
一般半月板損傷都會選擇保守治療,常用的方法就是膏藥貼,艾灸和按摩,另外就是配合口服藥,或是外用藥,這些藥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能夠促進積液新陳代謝,利於血液迴圈,但是長期而言不能徹底治癒,藥物不能深入關節內部,有些就會選擇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後會不會留下後遺症呢?
盤狀半月板介紹
盤狀半月板又稱盤狀軟骨,是指半月板的形態異常,較正常的半月板大而厚,尤其是在體部呈盤狀因而得名,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發病原因至今不明。
病因
盤狀半月板是一種少見的半月板畸形,外側半月板多於內側。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
臨床表現編輯
盤狀半月板的具體分類:
根據Watanabe等的分類系統,按照外側脛骨平臺覆蓋的程度
和後方半月板脛骨附著部是否正常,將外側盤狀半月板分為完全、不完全和Wrisberg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更為常見,呈盤狀,並有半月板的後部附著。這兩種類型常無症狀,在膝關節屈、伸活動過程中,沒有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假如一個不完全或完全型盤狀半月板發生了撕裂,症狀與其它半月板撕裂相似。包括外側關節間隙壓痛、彈響和滲出。Wrisberg韌帶型盤狀半月板通常在大小和形狀上接近正常,除了Wrisberg韌帶外,無後部附著。由於此類型半月板並不呈盤狀,Neuschwander 等將其描述為缺少後冠狀韌帶的外側半月板變異。以區別於真正的盤狀半月板。與完全型或不完全型相比,Wrisberg型盤狀半月板常見於更年輕的患者,並不伴有外傷。此型盤狀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可導致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出現彈響(“膝關節彈響綜合征”)。內側盤狀半月板較外側盤狀半月板少得多,半月板呈盤狀,更常伴有外傷,通常為半月板撕裂。多數內側盤狀半月板患者的症狀與內側半月板撕裂一致。盤狀半月板在X線圖像上常呈陰性,除非採用MRI檢查,否則術前可能無法做出診斷。
症狀特點
半月板外側三分之一的血管較豐富,而中間三分之一僅有很少的毛細血管,內側為無血區。盤狀半月板比正常半月板大,中間血供更為不足,自然更容易受到損傷。而且,正常半月板具有捲曲、收縮的變形能力,在膝關節屈伸活動過程中,可適應性微動,而盤狀半月板中間肥厚的部分缺乏韌帶的制導,無法隨股骨髁的運動而相應形變,導致應力集中、滑液敷布不均,從而誘發關節內損傷。同時,外側盤狀半月板往往合併有膝關節骨性及肌肉、韌帶等處的異常改變,更易誘導盤狀半月板出現問題。另外,從組織學的角度來講,盤狀半月板失去了正常半月板所具有的徑向和環形纖維的規則排列,更沒有縱向排列的纖維,其纖維排列雜亂無序,同時內部有許多均質的膠原結構,這些導致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負荷的傳遞和轉化,更易在承受負荷時,尤其在膝關節運動不協調時突然撕裂。而隨著年齡的增大,膝關節的老化,也將誘使盤狀半月板患者更易發生半月板損傷。
治療
盤狀半月板未損傷前,一般不主張手術切除,可選擇保守用月板、健骨、舒絡、貼來輔助治療。在出現損傷後,則切除損傷區及多餘區時,一般宜適當地保留半月板邊沿,以免膝關節上下軟骨直接接觸,更早地引起關節退變。有的患者在切除盤狀半月板及損傷區保留邊沿區後,能慢慢恢復成正常形狀半月板,仍能完全正常運動。手術前後,為保關節的穩定性,患者宜加強股四頭肌鍛練。
半月板撕裂
是體育運動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運動創傷,往往由於關節活動的不協調,如踢球時踢空、對腳,或跑動中被絆倒等膝關節扭傷時,導致半月板卡在股骨和脛骨間,引起撕裂。如果同時存在其它情況,如長期處於蹲位勞動、原來有過韌帶損傷、原來有盤狀半月板等,則更容易引起撕裂。老年人由於半月板有退變老化,也很容易引起撕裂。而這些撕裂的引起甚至可以沒有明顯的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