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嬰兒鼻翼血管瘤怎麼治療?

瘤這種東西總是不經意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體當中,甚至有的時候會因此而丟掉性命。對於嬰兒來說,也有可能長瘤,有研究表明,如果懷孕期間用黃體酮或是存在妊娠期高血壓病等問題,那麼就會增加嬰兒血管瘤的幾率。下面看看嬰兒鼻翼血管瘤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有哪些?

病因

病因至今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胚胎性組織殘餘

鼻中隔血管瘤系胚性母血管細胞所發生。

2.慢性炎症

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認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淤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3.外傷

鼻中隔前下部易受外傷、乾燥等刺激,而毛細血管瘤多發於此處,或與外傷有關。

4.內分泌功能紊亂

鼻腔血管瘤可於妊娠期突然出現或增大,產後又縮小,且常出現於妊娠後期,可能與當時血循環障礙或內分泌活動有關。

臨床表現

鼻腔及鼻竇血管瘤的臨床表現隨病程長短及病變範圍大小而異。反復鼻出血為本病的突出表現,每次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繼發性貧血,嚴重者可致休克,死亡者少見。出血側鼻腔有進行性鼻塞。如腫瘤較大可壓迫使鼻中隔偏向對側,進而有兩側鼻塞。繼發感染者鼻腔有臭味。腫瘤向後突入鼻咽部可導致咽鼓管阻塞,出現耳鳴、聽力下降。鼻竇海綿狀血管瘤較大者,可壓迫竇壁,竇腔擴大,骨壁受壓、吸收、變薄,甚至破壞。腫瘤向外擴展,可發生面部畸形、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視力減退、複視、頭痛等。

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對鼻中隔毛細血管瘤(亦稱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原發於鼻腔內較小的血管瘤,可經前鼻孔加以切除。手術中應將血管瘤基底和根部黏膜一併切除,再做創面電凝固或用鐳射炭化,以防復發。

鼻竇內或瘤體較大者,依據瘤體位置、大小,可以採用經前鼻孔的內鏡手術,開放上頜竇後切除之。也可用傳統的鼻側切等術式。為減少出血,術前可給予小劑量放療或硬化劑注射;有條件的醫院可行術前選擇性上頜動脈栓塞,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