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打破碗花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Dǎ Pò Wǎn Huā Huā

【英文名】Hupeh Anemone Herb, Herb of Hupeh Anemone

【別名】湖北秋牡丹、大頭翁、山棉花、秋芍藥、野棉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A.japonica auct.non 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栽培2-3年,6-8月花未開放前挖取根部,除去莖葉、鬚根及泥土,曬乾。莖葉切段,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打破碗花花,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斜生或垂直生長,長約10cm,直徑4-7mm。基生葉3-5;葉柄長3-36cm,被柔毛,基部有短鞘;三出複葉,有時1-2或全部為單葉,中央小葉較大,柄長1-6.5cm,小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4-11cm,寬3-10cm,不分裂或3-5淺裂,邊緣有粗鋸齒,兩面被疏糙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2淺裂或不裂,邊緣具粗鋸齒。花葶直立,疏被柔毛;聚傘花序,二至二回分枝,有較多的花,偶不分枝,有3朵花;苞片3,輪生,葉狀,稍不等大,柄長0.5-6cm;花梗長3-10cm,被柔毛;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紫紅色,倒卵形,長2-3cm,寬1.3-3c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長的1/4,花藥黃色;心皮甚多,多達400餘,生於球形花托上,有長柄,被短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5cm;瘦果長約3.5mm,有細柄,密被綿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800m的低山、丘陵草坡或溝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南部、甘肅、浙江、江西、湖北西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雲南東部。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溫暖氣候。耐寒,喜潮濕。以含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最好,其次是石灰質壤土和粘壤土,而貧瘠和過於乾旱的地區,則不宜於栽種。

2.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分根繁殖。種子繁殖:早春3月進行苗床育苗。條播,行距9cm,開淺溝播入,覆薄土一層,以蓋沒種子為度。當溫度在18-20℃時,約15d可以出苗,當苗出齊後,可間苗1次,至5月上旬,即可移植於大田。分根繁殖,早春植株未萌芽以前,挖掘母根旁所生之幼株,作種用,按行株距30cm×24cm穴栽,栽後澆水。

【性狀】

1.性狀鑒別 全草長可達1m。根呈長圓柱形,平直或彎曲,直徑0.5-2cm,長5-15cm;表面灰棕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根頭部有1至數個莖基,基生葉為三出複葉或單葉,長10-40cm;小葉卵形或狹卵形,長4-12cm,寬2.5-12cm。莖纖細,長40-80cm,下部較粗,直徑約4mm;表面密生短柔毛。莖生葉多為單葉;少有三出複葉,長4-8cm,寬1-8cm,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均被細毛茸,邊緣有鋸齒。聚傘花序頂生,二至三回分枝或成單花。

2.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壁較平直,氣孔少見;下表皮細胞壁稍彎曲,氣孔密集,不定式;上下表皮細胞均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剛直,先端尖,長200-280μm,基部寬約20μm,並有單細胞腺毛,先端鈍圓,基部稍狹,長約80μm,寬約20μm,在下表面的葉脈上,叢生多數單細胞長毛茸,壁薄而柔,長至400μm以上,寬約20μm。

3.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細胞4-5列,類圓形或類方形,中柱鞘纖維連成環狀。外韌型維管束排成二輪,外輪較小,20-25個,周圍有纖維束環列,其外方與中柱鞘纖維相連;內輪維管束稍大,6-8個,周圍亦有纖維束環列。髓部大。

4.後生皮層5-6列細胞,皮層1-2列細胞,內皮層細胞壁薄,凱氏帶木化。韌皮部散有纖維束,有的纖維束包圍篩管群。木質部呈放謝狀排列,長短不一,由導管、纖維及薄壁細胞組成。

【化學成份】根及全草含白頭翁素(anemonin)和三萜皂齊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甙、齊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以及齊墩果酸。

【藥理作用】鮮汁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的水提液,於試管內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量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沒有顯著消失;另取試管2支,各加入5%鹽酸2ml,振搖1min,兩管泡沫持續存在的高度相似。(檢查三萜皂甙)(2)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揮幹甲醇,加入醋酐1ml,沿管壁緩緩滴加濃硫酸2ml,則兩液交界處呈現紅色環。(檢查三萜皂甙)(3)取本品的水蒸餾液,用氯仿提取。取少量氯仿提取液,揮幹後加入2%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液與1mol/L氫氧化鈉的50%乙醇液,溶液顯紫色。(檢查白頭翁素)

【炮製】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苦;辛;平;小毒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消腫散瘀。主痢疾;泄瀉;瘧疾;蛔蟲病;瘡癤癰腫;瘰鬁;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鮮葉搗爛取汁塗。

【注意】孕婦慎服,腎炎及腎功能不全者禁服。

【各家論述】

1.《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排膿生肌,消腫散瘀,消食化積,截瘧,殺蟲。治頑癬,禿瘡,癤瘡癰腫,無名腫毒,瘧疾,痢疾,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跌打損傷。

2.《四川常用中草藥》:消腫散毒。治跌打損傷紅腫,瘰鬁瘡毒,痢疾腹瀉。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