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年齡患腸癌 不良習慣是禍首
名醫說腫瘤
飲食不當、熬夜和情志不調是導致腸癌發病年輕化的重要因素
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張海波教授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主任
每100人裡就有8~9人患上腸癌。以前腸癌發病高峰在60歲左右,現在卻提前到50歲,甚至更早。臨床上二三十歲正處於成家立業黃金年齡的男女患上腸癌的越來越多。專家表示,大多數都是不好好生活惹的禍。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名醫說腫瘤”欄目聯合“名醫大講堂微課”推出結直腸癌專場,邀請到國家中青年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海波教授,開講“好好生活,別讓大腸癌早早發生”,揭開結直腸癌年輕化的“殘酷真相”。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通訊員宋莉萍(署名除外)
每分鐘6人查出癌症腸癌男女發病率近1/10
流行病學統計發現,歐美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已呈下降趨勢,比如從2004~2013年,美國腸癌平均每年下降3%。
但在我國,腫瘤發生未見拐點,人們依然“談癌色變”。
我國每分鐘有6人被確診患腫瘤,也就是說每天超過1萬人被告知要面對癌魔。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佈了發病率排名前十的癌症,肺癌、胃癌、肝癌“穩坐”前三位,而結直腸癌不論男女,已經“攻進”或逼近十大惡性腫瘤第三位,其中男性發生率8.59%,女性9.08%。
黃金年齡“撞上”腸癌非遺傳因素搗亂
“以前看到40多歲的腸癌患者,已經覺得‘這麼年輕,好可惜’,但現在二三十歲患腸癌已不再是個案。”張海波說。
醫學專家發現,過去年輕腸癌患者發病,大多與遺傳性、家族聚集性有關,這可以理解,因為結直腸癌相關的腸染色體屬於顯性遺傳,逃脫“命運”難。現在,卻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黃金年齡“撞上”腸癌,非遺傳性的散發特性明顯。
比如,張海波碰到的一名28歲跨國公司中層主管,精英女性,剛剛結婚半年查出腸癌,盆腔腫瘤很大了,還轉移到了肝臟。另一名30歲男性,美國名校博士在讀,也是婚後不久查出IIIC期腸癌。
還有很多年輕腸癌患者,共同的特點是無論父系還是母系,都沒有人發生腸癌,上文的男博士更是身在長壽家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八九十歲了。也就是說,給他們搗亂的,不是腸癌遺傳基因,而是其他因素。
析因
追問“為什麼”大多是因“不好好生活”
“醫生,我這麼年輕,為什麼會患腸癌?”張海波說,其實不止患者,醫學界注意到了腸癌發病年輕化,也在追問“為什麼”。
原因一:飲食不當
在非遺傳因素裡,飲食無疑是最重要的,“你平時愛吃什麼?”是張海波首先會問的,答案也往往“難怪如此”。比如男博士患者,他非常喜歡油炸、高熱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尤其鍾愛速食麵、油條。
這些食物,跟吃太多肉一樣,營養單一,還容易造成腸癌基因損傷,也影響了腸內菌群平衡,中醫理論認為,此類飲食不當,容易導致生痰、產濕,腸道健康環境被破壞。此外,吃夜宵、不吃早餐的習慣也不好,人入睡了腸胃還在消化吸收排泄,非常受傷。
原因二:熬夜
年輕腸癌患者幾乎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晚睡、熬夜,淩晨兩三點才睡是家常便飯,為了學習、寫論文、打遊戲甚至玩手機,熬著不睡。中醫說“人與自然相和諧”,睡眠對於人體,就像一輛車不能一直跑而需要熄熄火、不時維修保養一樣,定時而充足的睡眠,讓細胞分裂生長時避免損傷,減少APC、kRAS、NRAS、BRAF、RGFR、PIK3CA、PTEN與腸癌相關基因的突變。
原因三:情志不調
現代年輕人往往學習緊張、工作壓力大,天天生活在焦慮、抑鬱等情志不調裡,再加上久坐不動、抽煙酗酒等等,腸道也是“受害者”。
篩查
及早揪出腸癌自檢結合“上手段”
腸癌發生,早期非常隱匿,沒有特殊症狀,往往發展後才出現腹痛、腹部有腫塊等等,尤其是右側結腸癌,往往發現時已經出現了貧血、消瘦、倦乏、持續低熱等全身症狀;左側結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比如腹瀉、便秘、排便次數增加等;大便的性狀也可能改變,比如帶血、有膿液或黏液等,也可能出現腸梗阻、腹脹、絞痛等。
為了早早發現腸癌,醫學專家建議哪怕是普通人,50歲以後也要定期檢查,每10年查一次結腸鏡,每5年查一次乙狀結腸鏡/結腸造影/CT結腸成像,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檢查,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試驗/大便免疫化學檢驗。
不過,如果是有腸癌或腸息肉家族史、有腺瘤性息肉、克羅恩病或者潰瘍性結腸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的,屬於高風險人群,那就要在40歲甚至更早前就開始上述篩查,並且間隔時間要縮短。
現在很多人意識到要“便後回頭看看”,這是非常好的。張海波說,如果便裡帶血、有膿液、黏液,就要小心了,比如帶血,“可能是痔瘡出血,但不能就當成痔瘡出血”。
他特別指出,現在的基因測序已經很成熟很方便,不僅APC、MLH1、MLH3、MSH2、MSH6、MUTYH等常見遺傳性結直腸癌突變基因可查出來,上述APC、KRAS、NRAS、BRAF、EGFR、PIK3CA、PTEN等非遺傳性、散發性結直腸癌的常見突變基因也能篩查出來,可以信賴。
預防
運動+適當吃堅果
就算年紀輕輕得了腸癌,也並不是世界末日。張海波介紹,治療腸癌,手術、放療、化療,很多人已經知道,早期腸癌清除後,五年生存率非常高了。中醫藥在對付腸癌上也很有辦法,在術後考慮腫瘤的生物學特性,評估復發幾率、應對併發症、隨訪管理等,可為患者帶來更長更好的生存期。此外,針對腸癌驅動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療,還有免疫靶向治療等精准醫學也在日益進步。
“如今,晚期腸癌患者,也能有三四年的生存期了。”張海波說,患了腸癌不要太害怕。
不過說到底,癌是魔,能成功預防則更好。
對於預防腸癌,張海波指出,好好生活,確實能控制癌變風險。比如改變“久坐不動、酗酒抽煙、高糖高脂”等不良生活習慣,變得愛鍛煉,營養均衡,多吃新鮮蔬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不熬夜,不過胖,“腫瘤君”自然會遠離。
他特別援引2017ASCO主席Hayes教授和侯任主席Johnson教授的共同介紹,最推薦運動+適當食堅果。
兩項關於生活與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發現,遵循綜合健康生活方式可減少結腸癌一半以上死亡風險,而運動是證據級別最高的健康生活方式,“中醫也認為運動有助氣血循環,幫助腸道功能維持得更好。”張海波說;服用定量堅果可以降低近一半結腸癌復發風險。
解答
多發腹瀉當心是腸癌
1.息肉與腺瘤會否導致腸癌病變風險增高?
答:二者確實與腸癌關係密切,息肉尤其是多發性息肉,時間長了會癌變,要及時摘掉。
但不是一摘就了事了,還要防範復發,首要是改善生活方式,中醫藥可針對性調理氣虛、痰濕等體質,驅機體邪氣,可改善腸環境。
2.便裡帶血或者一天兩三次地腹瀉,怎麼辦?
答:便血是腸道疾病的重要資訊,可能是痔瘡或息肉出血,也可能提示癌變,建議就醫。
一天大便兩三次,如果大便性狀沒有改變,那其實不算異常,要特別留意的是,便裡有沒有血、膿液、黏液。
如果真的多發腹瀉就應當心了,這可能是腸癌表現之一,也可能是體寒、體濕,建議就醫檢查,或由中醫師進行相應的調理。
3.腸癌術後該如何飲食?
答: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少吃高糖高脂、油炸刺激、醃製品等,多吃新鮮蔬果、粗纖維食物。堅果有利防治腸癌,但如果術後易腹瀉,就不要多吃了,畢竟是油脂類食物。推薦多曬太陽,或者額外補充維生素D3,可增強治癌功效,預防復發效果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