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有這樣一套36字養生經
關於這個世界,我們有太多疑問: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人卻沒以前幸福?到了一定年齡,該如何看待生死?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能為現代人帶來什麼?近日,本報記者專訪國學大師樓宇烈先生,聽他把脈國人心靈困境,述說“三理養生”的奧秘。
圖片來源:網路
人最大的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樓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長期從事宗教、國學和昆曲等研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實踐者。一身棉麻衣服,臉上掛著笑,82歲高齡的樓宇烈先生,連續講課四五個小時,仍精神十足。
《生命時報》:眼下,人人喊累,覺得精神壓力巨大。物質越來越豐富,為何人卻開心不起來?
樓宇烈:完整的人格應包括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兩部分,前者是基礎,缺乏後者則是“行屍走肉”。可現在很多人已被嚴重物化,做什麼都帶功利性,淪為金錢的奴隸。可以說,累是因為你放棄了選擇,也放棄了你自己的心。心乃人身之君,以心管五官,進而管外物。如果放棄了自己的心,五官被萬物管了,眼睛想看更美的,嘴巴想吃更好的,身體想住更大的房子……心隨萬物變化,便很難達到安寧狀態,想開心就更難了。
《生命時報》:中國傳統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幫我們解決環境污染、社會風氣敗壞等問題?
樓宇烈: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不能丟。解決目前困境,首先是人本主義精神。人有能動性,要在最大程度管好自己,反省自問、自覺自律,講究“天人合一”,不做過分的事。任意妄為會損害本性,現在嚴重的環境問題即是表現之一。其次是講究“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核心不是絕對服從,而是人人要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職責,管好自己的行為。人人都遵守規範,社會才不會亂套,風氣才會慢慢變好。從個人層面來講,我建議大家多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如四書五經等。
“我不怕老,也不懼怕死”
《生命時報》:“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老人摔倒敢不敢扶成為問題,對這些“孝缺失”現象,您怎麼看?
樓宇烈:這太悲哀、太荒唐了。孝敬父母、養育孩子,是做人最基本的本分,很多人連這都丟了。中國的家庭文化與西方不同,西方重視個體獨立性,而中國講究“血濃於水”。我認為,最好的養老是在家裡。政府應促進各地平衡發展,想方設法鼓勵中青年人在當地就業,減少因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妻離子散”。
《生命時報》:英國曾有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人最怕老。您已82歲高齡,對生死怎麼看?
樓宇烈:這個調查結果讓我感到很意外。按理說,國人是不那麼怕老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很多人到了六七十歲,會自己找個安靜的地方等待離開人世,不少人會為自己提前置辦棺木、壽衣等。怕老,最關鍵還是沒看明白生死。我不怕老,也不懼怕死,因為生、老、病、死都是必然。
很多人追求長壽,現在的科學技術也一直在尋找各種讓人不死的方法。但我希望,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看得太大,相對宇宙,人是非常微小的。如果人只有生沒有死,無數的生命不斷累積,地球必然難堪重負。不管從肉體自身,還是我們生存的環境看,追求永生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既然死是必然,又有何懼?
36字“三理養生經”
《生命時報》:早在上世紀80年代,您就開始研究中醫,在您看來,養生的關鍵是什麼?
樓宇烈:30多年前,我擔任北京大學哲學教研室主任。有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瑞士留學生找到我說,他在中國學了一年中醫,但用的還是西醫的方法,他覺得中醫根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想跟我學中國哲學。正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中醫。
養生最關鍵的是養心,順應自然。很多人靠食補、藥補養生,我認為,都是沒抓到中醫養生的精髓。如果身體不缺,這樣補容易導致營養過剩,對青少年兒童、老年人的傷害更大。每個人情況不同,一定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天道”。現在很多人都活在數字裡,每天測好幾次血壓、血糖,稍微高點就緊張得不得了;每天一定要走夠一兩萬步,做50個俯臥撐,跑夠10公里。關注自己的健康是好事,但如果被數字綁架,為此焦慮緊張,反而對身心不利。
《生命時報》:您提出過“三理養生”,即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每種養生的重點是什麼?
樓宇烈:中醫不是簡簡單單地治病,而是把“治人”作為根本出發點,所以提倡“養”生,講究陰陽平衡,治未病。中醫養生有“三理”,生理養生是第一層面。首先要“動靜適度”。除跑步、游泳等看得見的動,也可選擇內在的動,如靜坐、坐禪等。其次是“食養”,關鍵在“節制”二字,養好脾胃就能防很多病。最後要“起居有常”,生活規律,少熬夜。
心理養生是第二層面,有兩個重點,一是調節好情緒,二是調適好七情六欲。大喜大悲都傷身,不能過度。按照中醫理論,如果一個人能保持平和心境,真氣就能記憶體,各種外邪便無法趁虛而入。正所謂,“仁者壽”。
哲理養生是第三層。它是更高層次的養生,涉及人生觀、世界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的養生說法,叫“六然”“四看”。“六然”指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
就我自己來說,我沒有專門的“養生時間”,而是力求簡單。總結起來,生理養生有12個字,即“拍拍打打、蹲蹲起起、扭扭捏捏、溜溜達達”。我家的電水壺等家居用品被我特意放在地上,這樣倒水時順便就能“蹲蹲起起”了。“嘻嘻哈哈,大大咧咧,鬆鬆垮垮,從從容容”是我的12字心理養生經,凡事告訴自己放鬆精神,遇事不慌,開心從容地為人處世。此外,還有“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理有常理,順其自然”的12字哲理養生,核心就是別太執著,雖“法無定法”,但“理有常理”,世間人事千奇百怪,放下執念,順其自然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