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別離》的“大焦慮”中看“焦慮”的利與弊
電視連續劇《小別離》剛結束連播就又開始了新的一輪重播。電視劇以初升高的中考焦慮引出的留學問題,凸顯了這個時期家長的無比焦慮。的確,現實中的我們遭受各種焦慮的包圍,那麼被稱為“隱形健康殺手“的焦慮真的是”萬惡”的代名詞嗎?
熱映的電視劇《小別離》,是圍繞子女留學的問題展開的。劇中的三個家庭中,一個家長是社區醫生,屬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一心想讓學霸女兒出國,以改寫自己受欺負的命運;另一個則是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眼科醫生,媽媽是公司高管,夫妻二人常為女兒的教育問題爭吵,媽媽因為嚴格管束女兒的學習以致母女之間的矛盾不斷;第三個則是富裕家庭,丈夫身家過億,他和二婚的年輕妻子則希望將兒子送出國,讓家族揚眉吐氣,也好繼承產業。
三個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雖然不同,但卻面臨共同的煩惱,就是子女教育的問題。而且不論家境如何,三個家庭都為子女的未來而焦慮。可謂焦慮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又各有各的焦慮。
焦慮,也是成功的催化劑
劇中,富裕家庭的家長是為60後,而中產家庭的家長是70後。他們的之所以能夠擁有現在的成就,其實不能不說是得益於焦慮的催化。當下,60後的富商們,其成功除了借助於改革開放這樣的好時代之外,哪個不是拼命三郎,在商海大潮的競爭中摸爬滾打,最後打下一片天空。在其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可謂如影隨形。但也正是以往有了這樣的焦慮,才催其奮進,不斷超越自我,才有富庶的今天。
而70後的中產階層們也是如此,他們的戰場不是商場,而是考場。70後的高考,雖已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也依然是競爭激烈。而在工作之後,依然有各種各樣的晉級考試或類似于考試的應激擋在前面,只有一路拼殺,過關斬將,最後才能躋身中產階級。在這樣的不定期的考試當中,焦慮是最常見的體驗,也就是說在成功的道路上也經常伴隨著焦慮。
焦慮,可謂是催人前進的皮鞭。 雖然痛,但痛後會讓人獲益、進步、發展。所以,很多成功人士,雖然口口聲聲討厭焦慮、拒絕壓力,其實是對焦慮還是有一種潛在的成癮和認同,也即對焦慮會上癮。如果沒有了焦慮,就可能感到閒散不適,有的人為此會無意識地尋找焦慮甚至製造焦慮。
化解焦慮,需要兩代同心
焦慮除了會帶給人動力,還會帶來對未來的恐懼,也即危機感。正因如此,已經在焦慮中獲益的中高產階層,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優勢,就會將目光投到自己的後代身上。希望他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至少是子承父業。所以孩子的學業就成了父母心裡的事業。孩子成績好,父母的焦慮少點;孩子成績差,父母的焦慮則會大增。而出國,則是相對容易的、父母可以直接參與的一條捷徑,特別是對不差錢的中高階層而言,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新的問題來了。孩子承接了父母的壓力,變得焦慮了。一些要出國的孩子,往往對家長都有不滿,對未來都感到迷茫。畢竟,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也沒有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特別是一些舉債出國的孩子,背負的焦慮更大更久。
其實,父母給孩子設計出國的人生規劃,大多是用心良苦的。但孩子們卻未必領情。家長們的邏輯是孩子小,不懂事,只能家長代替其做人生的選擇和規劃。結果反而可能是費力不討好。這樣的矛盾非常多見。但也有的父母在這樣的方面做得非常恰當,比如易中天先生。易老師的女兒上高三時,想請父親對自己填報高考志願提些參考意見。易中天給女兒的建議是“四項基本原則”和“三維坐標系”。“四項基本原則”就是:興趣原則,你選的專業應該是你最感興趣的;優勢原則,你選的專業必須最能體現你的優勢;創造原則,這個專業畢業以後從事的工作要具有創造性,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利益原則,這個專業必須有著良好的發展前途,最好能夠賺錢。“三維坐標系”就是X軸——城市,Y軸——學校,Z軸——專業。按照這個坐標系,加上“四項基本原則”,結合考分,找一個最佳結合點。 後來,其女兒考取了一所名校。由於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願,她在大學期間如魚得水,年年獲得一等獎學金,畢業時還被評為市優秀畢業生。更為重要的是,在女兒做出選擇之前,易老師也是做足了功課,對很多知名高校都親自尋訪,拍了照片,甚至做了視頻。有了這樣充分的瞭解,做出的選擇當然也是最為理性而不是盲目的。可見,面對未來的選擇,親子兩代人如果同心協力,那麼就可以擺脫或減輕焦慮。
有些焦慮,是強求的結果
當然,每個孩子的資質不同,儘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不顧及孩子的智力、能力、氣質、特長等內在因素而一味地追求卓越,那麼即使家長和孩子都承擔了焦慮,也未必會有好的彙報。如果放棄強求,順應孩子本來的心理習性,或許會有更為圓滿的未來。
幾年前,流行一個很發人深省的故事。有個12歲的女孩,學習成績中等,沒有一般孩子唱歌、跳舞等特長。家長帶其參加朋友們的活動,她要麼幫助小小孩,要麼給大家講笑話,忙忙碌碌的,像個小管家。家長雖然想過很多促進學習的辦法,但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壓力之下,甚至下滑。家長無奈,只好放棄那些輔導班。期中考試的時候,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裡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結果,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這個女孩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而這個女孩則對媽媽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很多人。女孩的母親感慨,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裡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文/宋崇升(北京回龍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