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中風後半年,復發風險最高

受訪專家: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王維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畢 齊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宋海慶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5)》指出,40歲以上人群中,有15%的人處於高風險,腦卒中在中國已成為第一位死亡原因。腦卒中一旦復發,病情會更兇險,患者常因反復發作而死亡。為降低腦卒中的復發率,加強二級預防診療規範化管理,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從2015年開始,設立並開展“腦卒中二級預防診療優化專案”。截至今年12月,項目已開展一年,覆蓋全國100家醫院,篩查近10萬例患者,取得了豐富的資料和豐碩的成果。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教授王維平表示,通過“ESSEN卒中再發風險評分量表(目前臨床上常用來評估卒中風險的一種簡便易操作的預測工具)”等評估發現,54.1%的人是復發高危患者,復發風險因素最高的前四位分別是高血壓、既往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年齡及吸煙。篩查患者中,九成接受了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八成多利用藥物調脂,半數進行了降壓治療,而利用藥物抗凝、降同型半胱氨酸或降糖的患者較少。

針對這一結果,專家分析說,第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仍不被重視。研究資料顯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輕型卒中占比約為38%。儘管臨床表現較輕,但其復發率和死亡率並不低。美國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TIA的復發率是3%~15%,90天內復發率為9%~17%,一年內的患者死亡率達12%。但現實是,病人、家屬乃至醫生都不太重視TIA,僅有35%的病人會在發病24小時內就診。本次篩查也發現,很多病人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認識不足,不知道自己曾經有過相關病史。

第二,抗血小板治療仍有差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畢齊教授說,卒中二級預防的三大基石是降壓、他汀和抗血小板治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做的一個研究顯示,卒中後一年,每6個病人中就有1人復發,3~5年後每3人就有1人復發,這個比例實在太高了。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宋海慶表示,中國的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首次腦卒中之後6個月內,是卒中復發風險最高的階段,所以在腦卒中首次發病後應該儘早開展二級預防工作。首先,做好風險評估。醫生需要對患者病因和復發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分層,提供合適的干預措施,督促病人規範用藥,規範化管理。

其次,要加快構建成熟的腦卒中二級預防網路。畢齊認為,需要對初次患病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高危因素評估,通過主動干預、用藥建議、長期防控手段的實施,建立初步規模的日常化管理,同時收集到豐富詳實的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統計資料。

再次,完善適用于中國患者的疾病診療指南,並依照指南進行治療。畢齊說,由於缺乏醫生的指導,我國按照指南治療的患者比例非常低。“在歐洲開會的時候,義大利一家醫院分享了一個簡單的做法。他們開通了一個公共免費電話,TIA發作時可以打電話諮詢醫生,第一時間獲取專業建議。我曾在北京做過一個小調查,發現只有一家醫院有TIA門診,而且只看出院後複查的病人。”

最後,腦卒中患者要實施良好有效的生活方式控制。畢齊認為,越來越多的研究強調要將改變生活方式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寫進處方,這在減少疾病發生和復發方面比任何藥物的效果都好。比如,此次的資料發現,吸煙影響了九成多的男性患者,但戒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再加上低鹽低脂膳食、規律作息、少量或不飲酒、定期監測血糖、加強鍛煉、保持健康體重等措施,預防血管意外的效益將更加顯著。

(本報記者張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