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檳榔是一級致癌物

在湖南、海南、臺灣等地,街上隨處可以見到有人嘴裡嚼著檳榔。從少年到老漢,這種黑褐色、黏糊糊的零食深受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喜愛。然而,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早在2003年就把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但這卻絲毫沒有引起民眾的重視。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檳榔生產省,而湖南則是檳榔的消費大省。檳榔吃起來又苦又澀,還帶點甜辣的輕微刺激感,其中含有的檳榔堿等成分使人發熱、興奮,可提神醒腦、緩解疲勞,這讓很多人欲罷不能。中南大學曾在湖南的5個城市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6.2%的居民喜歡嚼檳榔。專家據此推算,湖南約有1134萬人嚼檳榔。湖南湘潭更是此中翹楚,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估計,80%的湘潭居民有嚼檳榔的習慣,但同時口腔病變也纏上了他們。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曾對湘潭進行過調查發現,嚼檳榔者中66%有口腔黏膜病變,而不咀嚼檳榔者這一數據僅為1.5%。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是一種慢性、隱匿性、具有癌變傾向的口腔黏膜病,表現為口中出現水皰、口幹、灼痛,局部或全口黏膜蒼白,並有不同程度的進行性張口受限,癌變率為7.6%~10.45%。據粗略估計,湖南60%的口腔癌患者與嚼檳榔有關。上世紀90年代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嚼檳榔的人口腔癌變率約為0.3%,而嚼檳榔者則升至7.6%,而在今天,相信這一數字是大大增加的。臺灣衛生署一項最新報告表明,臺灣口腔癌患者10年內增加了近3倍,其中九成患者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

檳榔的成癮性讓許多外地來湘人員深深愛上了它。在我接診的患者中,有一名25歲的河南小夥,剛來長沙沒多久就愛上了檳榔。開始每天嚼一兩包,後來發展至每天四五包。大約5年後,他感覺吃熱的東西時嘴很疼,後來連說話都困難,被診斷為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並轉變為口腔癌。

嚼檳榔之所以會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主要有4方面原因。第一,檳榔中的檳榔堿等,經過咀嚼形成亞硝基類化合物,會致癌。第二,檳榔比較硬,特別是用檳榔葉和石灰包裹後,對口腔的磨損更厲害,使黏膜長期處於受損狀態。第三,石灰具有強鹼性和刺激性,會造成口腔內的酸鹼度失衡,引起癌變。第四,愛嚼檳榔的人往往還愛吸煙,兩者“臭味相投”,共同促進口腔癌的形成。一旦患上口腔癌,患者不僅要承受手術帶來的痛苦,還要面對高額醫療費用。因此,建議湖南、海南等地的居民像戒煙一樣,儘量戒掉檳榔。

那麼,嚼檳榔史較長的人又該如何預防口腔癌呢?首先要注重口腔衛生,正確刷牙,定期洗牙,清除牙結石。調查顯示,不能堅持每天刷牙的人群,發生舌癌的風險增加2.1倍,發生口腔其他部位腫瘤的風險增加2.4倍。其次,要平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減少脂肪的攝入量;避免過燙食物的刺激。最後,要避免銳利牙尖、殘根、殘冠等長期慢性刺激、損傷。如果長期存在經久不愈(超過兩周)的口腔潰瘍、口腔白斑增厚並伴有皸裂,需要及時就醫,做病理檢查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