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美到窒息的“二十四節氣”照片,竟出自一位醫生之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去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視頻展示的“二十四節氣”,正是來自上海瑞金醫院一位“80後”上海女孩的攝影作品。
觀看“二十四節氣”申遺視頻:
“二十四節氣”的作者名叫周潔,筆名“青簡”。“青色在古代的時候,可以代表黑色、綠色、藍色,我覺得這些顏色都是江南的一些特徵性的顏色。”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孩,她的一言一行皆是溫婉,蕙質蘭心,“除了喜歡青色,還因為青簡在古代時是書籍的意思,就是要勉勵自己多讀書。”
一襲白大褂,一個照相機,在四季流轉中尋找時光的秘密,在傳統文化裡追尋“詩與遠方”。
追尋傳統,體會久遠的美麗
聽到“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錄的消息時,周潔正把她的鏡頭對準埃及金字塔,遠在異國他鄉的她,高興了許久。
“記得是從6年前開始拍攝節氣相關的照片,之後,越來越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雖然其中有些東西不再適用於今天社會,但並不會掩蓋它們蘊藏了千年的光華。節氣只是其中一枚遺珠,期待更多的發現。”她說。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二十四節氣”形成于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後來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用。它既是中國人特有的一套時間知識體系,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拍二十四節氣圖,純屬無心插柳。”周潔說。熱愛攝影的她,一有空閒就背起相機往全國各地跑。偏愛人文、風景與民俗,她用鏡頭記錄下許許多多“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時刻。有一次,她看到日本一個網站做二十四節氣的照片,很美,她想,節氣是中國的傳統,要用中國的風景才更能表達其內涵。於是,她決定從自己的照片素材中挑選並製作一套二十四節氣圖。
她認真查閱民俗資料,決定根據二十四節氣民歌來選圖。比如,“西園梅放立春先”,她就替立春選了一張梅花綻放的圖,而“立秋向日葵花開放”,她就選了有向日葵的照片。同時,她還細心給圖配上康熙字典的字體印章,讓照片看起來更古典雅致。
做完之後,她才發現,自己的二十四節氣圖取景於全國11個省份,從黑龍江到福建,從江南小鎮到青藏高原。2012年,這組圖在網上被“瘋轉”,無數網友稱讚“美到窒息”,而周潔覺得,最開心的是“讓一些喜歡我照片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可以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珍貴和那無與倫比的美麗”。
順勢而為,珍惜人世的風景
二十四節氣圖裡,有不少照片都是來自偶然:某一天,某一刻,路過某地,被景色所吸引,隨手拍下。而這似乎也是周潔的一種人生態度: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如果愛一株花,不必移來家園子日日相對,那麼愛一個地方,也不一定要在那裡住上一輩子。”她說。
周潔的父親是美術老師,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小學繪畫,對色彩、光影、圖像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長大後,她愛上了攝影,沒有理由,沒有動機,只是純粹的喜歡。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她挎著那部心愛的“單反”,走過山山水水,走過田舍人家,在清風裡微笑,在晨曦中駐足。
拍攝文化民俗題材只是她攝影主題的一部分,而即使成為“網紅”,她也不願意對將來的一切有任何“目標”與“規劃”,想做什麼、想拍什麼,依然隨心而動,隨景而行。
作為瑞金醫院的一名消化科醫生,她的“中國風”攝影讓很多人感到“中西合璧”的“重要意義”。除了二十四節氣,她也曾整理過“十二時辰”、《詩經》等組圖,但是對她而言,所有外在附加的“意義”都沒有什麼意義,任何“矛盾”其實也並不矛盾。
“古代人用什麼樣的世界觀來看待萬物更替、四季變遷,而我們現代人又是用怎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審視我們的世界?”她說,“我更感興趣的是風景背後的人文情味,是一花一草所蘊含的世間情義。”
在她看來,自己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穫是:“看的東西多了,胸懷可以變得寬廣一些,思想不會那麼狹隘,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都可以接受、可以包容,也不會看重那些過於現實的東西,讓自己可以超脫一點。”
除了醫生,她有很多身份——攝影師、作家、旅行者,而這些身份無不令她更加懂得審視人生,更加懂得尊重生命。
“科學與人文,醫學與文藝,其實是相通的,因為都需要把自己的感情和創造力投入其中。”周潔說。
文/健康報特約記者 宋瓊芳 朱凡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