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回家模式開啟,送你一張健康出行方

路遠不傷身

無論是春節回家,還是出門遠遊,大家對目的地都充滿了期盼,可是對於路途遙遠的人來說,在交通工具上度過的這段時間也是一個考驗。

在北京工作的李豔在今年的春運搶火車票大戰中敗下陣來,為了能儘早回家,她咬牙買了張飛機票,可是每次坐飛機耳朵都難受得厲害。“可不能因為身體的難受影響回家過年的心情呀,但是怎麼才能讓耳朵不疼呢?”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陳崇學介紹,為避免飛機起降時氣壓變化給耳朵帶來的不適,可以通過嚼口香糖、吞口水等方式平穩中耳腔與外界的大氣壓力。對於患有急性鼻炎、咽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三天以上使用呋麻滴鼻劑等黏膜收縮劑和頭孢類抗生素。在上飛機前做“咽鼓管通暢實驗”,即捏住鼻子,閉緊嘴巴往口腔中鼓氣,如果感覺雙耳有“外鼓感”,說明咽鼓管通暢。否則就需特別注意,因為飛機在升降過程中,有可能導致鼓膜急性穿孔。

春運期間運力最大的當屬火車了,但這時火車車廂內相對擁擠,很多乘客長時間坐著不活動,容易造成下肢血液流動緩慢而發生腿部腫脹。陳崇學建議,應適當走動,多喝白開水,做一些腿部、足部的活動,如有規律地踮腳尖,也可用手從上往下捶打和按摩下肢,促進血液回流,預防腿部腫脹的發生。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趙學文指出,長期開車時,因為需要直視前方,頸部肌肉不活動,使脖子處於緊張狀態,某些肌肉可能出現急性勞損,引起頭暈、頸後部疼痛,手指麻木,影響在道路行駛時的判斷力,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建議自駕遊的人們開車1小時左右休息,適當前後左右轉動脖子,下車讓身體前屈後伸。如果頸後部疼痛的,可以進行熱敷。要保持車內空氣新鮮,以減少頭暈、噁心等不適感,但在車流量較大時則關上窗戶,以免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隨呼吸進入人體肺部。

旅途不傷胃

節前,王寧從超市買回來一箱桶裝速食麵。春節正是大家吃大餐的時候,他買這些做什麼?王甯告訴記者,今年過年他打算和女朋友一起去西雙版納旅行,但是途中很多時間花在火車上,他買速食麵就是為路途中儲備的。除此以外,他還買了很多零食,防止在旅遊地飲食不習慣。

對此,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主管營養師王玉梅並不認可,“為了方便省事,吃速食或零食,可能使胃腸道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嚴重的會出現胃腸感冒、脫水等症狀。” 其實,旅客可帶一些麵包、燒餅等清淡少油的主食類食物,還可適當帶上一些蘋果、香蕉、番茄、黃瓜等果蔬,既保證人體納入必需的鈣、鉀等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豐富的水分和粗纖維,又可以滿足補充水分和潤肺生津的需要。由於旅途中運動量較少,坐臥時間長,每一餐的食量應稍加節制,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如果出現不適,可適當服用一些多酶片等促進消化吸收。

疲勞不堵心

旅行可以放鬆心情,增長見聞,不過對於長期坐在辦公室裡工作的人,遊玩三五天可能感覺較辛苦,還會因為環境、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出現疲勞、抵抗力下降,甚至暈車、感冒、腹瀉、過敏等,給身體帶來不適,也影響心情。白祥是個樂天的大男孩,每次旅途中都能成為臨近乘客的開心果,他說自己的秘訣就是和大家一起從分享音樂開始聊天談心,畢竟音樂沒有界限。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曹緒梅表示,可以喝熱茶消除疲勞,茶中含有咖啡因,能增強呼吸的頻率和深度,促進腎上腺的分泌而達到抗疲勞目的。有疲勞感時,可在前額或太陽穴處塗些風油精或清涼油等或小憩片刻,但時間不宜長。

寒流不感冒

近來,我國很多地方大規模降溫並出現霧霾天氣,冬季流感也隨之而來。出門在外本就勞累,不能讓流感趁虛而入。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郝傳錚介紹,要預防流感,體質虛的人群應以增強抵抗力為主,即以中藥補氣固衛為主。可選用固表劑,如玉屏風散,藥用生黃芪、白術、防風等,可於平日三味藥煎服。體質實的人群應以清散鬱熱、宣通肺氣為主,選用“清肺飲”。藥選黃芩、銀花、菊花等煎煮或泡飲。若與流感患者接觸,或初期怕冷,無汗出時,可將生薑切絲,大棗切開去核,與蘇葉共裝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浸泡5~10分鐘趁熱飲用。若有咽喉腫痛、口幹、或發熱,可用桑葉3克,菊花3克,蘆根10克,沸水浸泡代茶頻頻飲服。此外,經常按摩印堂、太陽、合穀、迎香等穴位,或取大椎、風門、肺腧等穴行火罐拔罐,均可起到預防作用。

開心出行小貼士

1.提前做好計畫。

安排好購物、出行和聚餐的時間表,定下較為適宜的花費預算,並儘量按計劃執行,可緩解因時間、經濟和社交帶來壓力與焦慮。

2.健康飲食。

出門在外要注意飲食健康,不能大吃大喝。

3. 堅持勞逸結合。

保持身心各方面平衡,不要大大超出平時的活動量,以免傷身。不要攜帶過多的錢物,這既避免財物受損,也能減輕精神緊張。

4. 切忌勉強。

許多老年人比較喜歡去溫暖的城市旅遊,需要充分準備平時常用的藥品以及心腦血管急救藥品。老年患者的長途飛行前最好通過心血管科醫生進行安全性評估,不能勉強成行,防止意外發生。 

文/健康報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