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哪有什麼選擇恐懼症,還不是因為你不會做決定

現代人的幾種“病”你肯定不陌生,“密集恐懼症”、“幽閉恐懼症”、“社交恐懼症”......還有一種“病”每天都困擾著許多人——“選擇恐懼症”。

香港電影《最愛女人購物狂》中,演員劉青雲便扮演了一名“選擇恐懼症”患者。點一份飯幾乎能從中午耗到傍晚,更不用說在琳琅滿目的商場買東西了,真是“痛苦萬分”。

現實生活中,你可能也面臨不同程度的“選擇恐懼”:中午吃什麼、去哪兒度假、大學報什麼專業……看似細小的問題,卻令很多人糾結。

如何擺脫“選擇恐懼”、做出最明智的決定?《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給大家講講決策的技巧。

受訪專家: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李君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振能

如何擺脫選擇恐懼?

選擇恐懼,一方面是因為不夠自信,看不清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一種逃避心理,不願意承擔選擇錯誤帶來的後果。過於追求完美、或依賴性強的人,最容易遭遇“選擇恐懼”。

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放棄的過程。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試著擺脫“選擇恐懼症”:

首先,不妨把可能的選擇寫下來。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寫在旁邊,一目了然地讓自己看到哪項是最有益。

其次,提醒自己“有得必有失”、完全不正確的選擇是不存在的,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必要的思考上,會失掉更多寶貴的東西。

最後,偶爾嘗試一下“抽籤”、“擲骰子”等方法,也能幫助你克服猶豫心理,勇敢做出決定。

如何做出明智決定

避免在疲憊時做決定

我們都有過這種體驗:面對玲琅滿目的商品不知該買哪個、看著口味、菜系齊全的功能表不知道點哪個、要處理繁雜的任務不知從何開始,最後一拖再拖,甚至直接放棄選擇。

大多時候,我們希望自己有“眾多”選擇,以期在裡面挑出“最優”方案。但有的時候,我們卻被選擇所困,由於選擇太多,最後眼花繚亂、隨意抉擇。

不要給自己太多選項

由於選擇多導致決策困難的現象叫做“決策疲勞”。做決定的過程,是一個消耗腦力的認知過程,我們需要不停地進行資訊比對來做出合理判斷。

這時,如果可供我們選擇的項目太多,我們要比對、平衡的資訊就越多,要消耗的認知資源就越多。

在腦力不足、意志力下降的情況下,人會傾向於作出折中選擇,或保持現狀,而這兩個結果,都不是我們決策的初衷。

不要在深夜做決定

心理專家指出,人在晚上往往更感性,這也是文藝工作者喜歡在晚上工作的原因,但此時做決定難免有失偏頗。還有人白天工作太辛苦,到了晚上,大腦轉得慢,觀念也容易變得消極狹隘,可能做出令人後悔的決定。

三個坑人的心理陷阱

人們做決定時,總認為這是自己深思熟慮、考慮周全的結果,但美國哈佛商學院決策領域教授霍華德·雷法認為,人們在做複雜決定時,會無意識地掉進一些思維陷阱中,以至於做出錯誤決策。

1

“錨定”陷阱

它是指我們做決定時,常常受“第一印象”影響,把對整件事情的判斷都錨定在最初的看法中。

這個陷阱很常見,如一位新人入職,不小心複印錯了資料,由此老員工便對他有了“不靠譜”、“不細心”的印象。

往後即便這位新人多次展示出一絲不苟、勤奮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能力,管理者們也極有可能因為最初印象而放棄重用這位新人。不得不說,不用發展、變通的眼光看待事物,很可能錯過許多優秀的人和事。

2

“有利證據”陷阱

它是指人們一旦做了決定,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支持”自己決定的觀點、意見等資訊上,而對“否定”的見解視而不見。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做出了不去旅行的決定,就會傾向於看到“旅行容易出意外”、“短期旅行就是花錢買罪受”等資訊;覺得哪部電影好看,就更可能點開那些正面的影視評論。

“找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的做法能減少人的矛盾和焦慮,但長期的固執己見會讓人變得盲目而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

3

“沉沒成本”陷阱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用詞,指已經付出、無法回收的成本,如已經花了的時間、金錢、精力等。

這個心理陷阱指的是人總是念念不忘已經花出去的成本,並由此繼續堅持錯誤的決定。

如吃自助餐,明明已經吃飽喝足,再吃就要難受,但為了“花出去了200元”,硬著頭皮繼續吃;看電影,開場不到10分鐘就昏昏欲睡,但想著“花了50元買電影票”、“不能浪費”,就熬到影片結束,結果浪費的是兩小時做其他事的時間。

談一場戀愛,明知感情已變,在一起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想想這幾年投入的感情、時間、經歷,還是不願意分手,就那麼耗著……

這個陷阱很普遍,也很頑固。在面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情況下,要明白:著眼未來,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本期編輯:劉雲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