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逃回”堅定的嚮往,而不只是“北上廣”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近兩天,趙雷的《成都》在朋友圈開啟霸屏模式,質樸的曲風,低徊的唱法,將這一人一城,一段故事唱進了人們心裡。每個人心裡都會有這樣一座城,承載著你的過往或嚮往,你的是哪一座?
同事曬出家裡開了十天的空氣淨化器濾芯的圖片,打開天氣預報,看到北京霧霾又捲土重來的消息。邊想著曾也嚷著要逃離的“北上廣”,邊快速洗漱完畢,一頭紮進這漫天霧霾的城市中去。
焦慮讓人逃離北上廣
很多人畢業後決定留在北上廣奮鬥,他們默默打拼,內心深處卻並不平靜。
一項針對20—40歲的城市“漂族”的調查顯示,九成人內心充滿了焦慮。其中“感到孤獨寂寞”、“沒有歸屬感”、“缺少認同”、“未來發展迷茫”成為了引發焦慮的主要原因。而焦慮的背後,是更多客觀因素製造的障礙。
• 戶籍制度不合理。“戶口焦慮”是困擾漂泊一族的首要問題。有戶口才算本地人的觀念影響深遠,自居“外地人”的心態讓“漂族”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繼而出現自卑和焦慮的心理。
• 鄉土觀念重。受傳統文化影響,國人的鄉土情結格外突出。家和故鄉的概念常被混淆,哪裡有家哪裡才是歸屬。“漂族”青年的內心與生活的城市相隔甚遠,只把它當成賺錢和生存的地方。
• 房子成“鴻溝”。有房才算紮根也是普遍觀念,房子成了幸福感的重要指數,但高房價與限購制度讓他們壓力很大。
• 社會輿論消極。民工、打工者、外來人口,類似的詞彙在輿論中大行其道。這其實是等級制度的體現,無形中讓“漂族”青年的城市認同感降低,產生自卑心理。
• 競爭激烈。年輕一代都背負著離鄉打拼和實現夢想的重負,競爭中還要面對一些“不公平”,無形中造成了焦慮情緒的蔓延。
於是,“逃離北上廣”成為公眾流行詞,“這不是最好的時代,卻也不是最壞的時代。這裡什麼都能滿足你,這裡什麼都不屬於你。” 打拼者大多帶著這樣的感慨離開。
雖然如此,但還是有很多人選擇“逃回”和堅守。
為什麼又“逃回”?
這些天,返鄉過春節的人們陸續回歸崗位,臉上雖略顯疲憊卻也堅定不移。
隨後,“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引發熱議,這讓人想起2014年兩會上某位人大代表的發言:“堅守北上廣的年輕人都是虛榮心作祟”。
不排除確有一部分人是出於虛榮心,但若只盯著“北上廣”本身其實是狹隘而且危險的,再體面的生活,再物質豐富的享受也不會深入你的骨髓。
你為什麼也“逃回”了北上廣?
有人說:來到這世界每個人都要經歷至少一道坎,就是這道坎,劃分了你人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讓你從懵懂走向成熟。而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每天情緒、思維的變化可能要數倍多於生活安逸的人,所以,概率上他們會更早遇上這道坎,也就更早懂得如何看清和觸碰世界。
但不論逃離還是逃回,選擇安逸還是折騰,你總會遇上這道坎,只是遲或早。
鞋合不合適,腳知道;呆的地方合不合適,“嚮往”知道。權衡利弊,決策前先給自己做一個加減法。
心理影響分
分別詳盡地列出真正去或留後的種種現實問題,及其對心理產生的各種影響程度,如心理影響從差到好記為1—10分,然後將決策的所有心理影響分相加,就可以得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了。
後悔值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決定好了就出手,出了手就莫後悔。老是患得患失的人,則要考慮每一種方案的後悔值(如果沒做這件事,會有多後悔),選擇“如果沒做,一定會後悔的”作為最優方案。
調整心態,腳踏實地
若選擇逃離,要找到安身立命之本,立足本職工作,發揮所長,實現人生價值。
若選擇逃回、堅守,就一心一意打拼。社會也要給予大城市的年輕人支持和認同。
✔ 輿論要有正確的導向,減少使用明顯等級制度的詞語,降低社會對漂族群體的壓力;
✔ 原住民應以寬廣的胸懷接納“新居民”,不要人為地劃分界限、製造隔閡;
✔ 漂族青年要學會肯定自己,別把思想束縛在傳統觀念中,鼓勵自己,把自己當作主人,增加認同感。
面對時不時冒出來“搞破壞”的焦慮,也要學會及時自我緩解。
▶ 自我安慰。“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是一種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與其悲傷哀歎,把自己逼進死胡同,不如告訴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開開玩笑自我解嘲。(但不能以精神勝利法作為縱容自己不努力的藉口。)
▷ 增加自信。缺乏自信常讓人懷疑自己,誇大失敗的可能性,造成憂慮、緊張、恐懼。自信是治癒焦慮的前提,自信每增加一分,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分。
▶ 自我放鬆。試試心理治療的放鬆訓練:想像各種可能的危險情景,讓不太害怕的情景先出現,然後反復想像。當對某個情景或整個過程的敏感度降低,就不會感到嚴重焦慮了。
▷ 自我反省。有些焦慮源自過分壓抑情緒或欲望,導致潛意識不堪重負。所以焦慮時只知道痛苦,卻不明白為何痛苦。此時必須自我反省,說出或者寫下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
▶ 轉移注意力。焦慮的人總胡思亂想,坐立不安,對一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進而痛苦異常。此時,可通過做別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讀本有趣的書、聽聽音樂或做做家務勞動等。
深刻認識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擇善固執。願你“逃回”的是內心堅定的嚮往,而不只是“北上廣”。
本期
心理智囊團
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 侯玉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 楊放如
編輯: Hero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