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名醫生理指數像40歲一樣,他的養生秘笈你也可以做到!
你想像過,年過八旬後,如果身體還健康,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嗎?
彭淑牖教授就把自己80歲+的生活過得和40歲+一樣。
彭淑牖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外科專家彭淑牖是我國外科領域泰斗級人物,84歲高齡,每天依然開車上下班,微信用得很溜,經常國內外到處飛,每週上兩三次手術臺,站在手術臺上十多個小時不成問題,工作量幾乎和年輕醫生一樣。這就是彭淑牖教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80多歲,生理指數40多歲
現在不少人沒到50歲就老花眼了,而作為肝、膽、胰、脾、胃、腸領域的世界級專家,澎教授的眼力出奇地好——
他手機螢幕上的字是正常大小的,並沒有特意調大;
他手指很靈活,發微信寫字很快;
他每天還在電腦前敲稿子,寫論文,打字速度和一般上班族沒什麼兩樣。
他看起來年輕的最重要一點是,他有足夠接地氣的幽默。“有人問我除了做醫生,還會做什麼?我就呵呵了。”80+歲彭淑牗的自問自答,用的是80後的語言。
彭淑牗還挺幽默地歸納了做醫生的“必備條件”:會電腦、會攝影、會微信、會溝通、會演講、會培訓、會算帳、會法律、會諮詢、會看人、能熬夜、能早起、能受氣、懂捨得、懂政治、懂娛樂、受得了忙、守得住閑、還要會哄人,“凡是能在這個行業混幾年的,都能成精了,否則必然被罵,你以為幹個醫生,容易啊?”
彭淑牖的一天:總覺時間不夠用
“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呢。”彭淑牖掰著手指算了算他的時間安排——
早上6點不到,起床,洗漱結束之後,6點半之前必定開車上班。
雖然家離單位近,一般開車10分鐘也就到了,“但如果出門晚一點,就是早高峰了,可能要開半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呢。把時間浪費在路上,太可惜了。”澎教授說。
在沒有手術、出差開會的日子裡,彭教授就是寫論文、看論文,中文、英文混搭起來,在辦公桌上,還擺著他主編的英文醫學專業書籍。
而當有高難度手術,後輩醫生們把握不大的時候,就是他出手的時候了。
彭淑牖隨便舉例說,上次手術做了13個小時,患者53歲,患有腹膜後腫瘤,這是病人第七次經受開膛破肚的手術。可以想像,接手這樣的手術有多難。因為病人反復需要做手術,就是因為毛病太容易復發了,只要有一點腫瘤細胞沒有清除乾淨,沒過多久,它又會長出來。
而彭淑牖60年的手術經驗,讓他異常膽大心細,“每一根血管、膽管後面,都可能有腫瘤細胞,得仔細清掃一遍。”
“人生的要義不在征服,而在戰鬥得好。”彭淑牖很享受這些過程,說到手術細節的改進,他的神態好像又年輕了十幾歲。
而支撐他這樣精益求精,探研外科醫術的動力,就是希望看到那些沒有機會活下來的生命,又重拾光彩。
養生經:吃不挑食,行不嫌多
浙醫二院的食堂有各種套餐可以選擇,價位從8元到15元不等,彭淑牖會輪換著吃,總結起來,就是不挑食、吃得雜。
在“行”的方面,彭淑牖可比一般的上班族出行次數要多得多了。作為美國外科學院、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歐洲外科學院的榮譽院士,他經常要國內、國外的飛,作講座、接受聘書。每一次,他都會帶上自己的妻子,“我去講課,她去玩。”原本妻子對他忙到不著家的抱怨,也因為頻繁的出國遊而消散了。
幾十年的工作忙成這樣,還能把家庭關係處理得妥當,太適合那些嚷著沒時間陪家人的上班族們學習了。
慶元宵,猜燈謎,搶紅包!
今天健康時報四條微信中各有一個燈謎,猜到謎底後,就可以點開支付寶輸入口令搶紅包啦!
第二個燈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