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推薦】有誰沒有“能拖就拖”過?
來源:健康報微信傳播矩陣-大眾健康雜誌 (dazhongjiankangzazhi)
說起“拖延症”,很多人甚至不需要詢問它的確切含義,就可以肯定自己有這方面問題,還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十有八九就是個拖延症患者。雖說明知道做事總往後拖不是個好習慣,但是下回難保不這樣。拖延者一方面無比清醒地意識到拖延的弊端,想擺脫,另一方面卻發現自己對此欲罷不能,一邊自責一邊明知故犯,那叫一個糾結。
有誰沒有拖延過?
可是誰又沒有拖延過呢?其實,拖延的習慣很多人都有,但是能夠說成是拖延症的,都是那些較嚴重的拖延行為,並且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後果的。如果長期因拖延從而影響到了工作和生活,並且因此產生負罪感、自我厭惡、緊張和憂鬱的感覺,那就可以被稱為拖延症了。雖然現在沒有關於“拖延”的明確界定,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不在。
在豆瓣網上網友們自發成立了“戰拖”(擺脫拖延症)小組,3年以來小組成員至今已達4萬餘人。這是一個有著共同問題的群體,小組成員深受拖延的危害。他們認為做事拖延不但要承受來源於自己內心的煎熬,還要承擔很多外在的損失。其中就有人因此錯過了晉升的機會,也有人總挨老闆罵,還有經常被扣工資的,甚至有想輕生的。
很多人會把拖延和懶惰聯繫起來,但是這種連結沒有任何根據。從根本來看,這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拖延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拖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問題,在電影《赤壁》中,曹操因延誤了戰機從而大敗,八十萬的大軍被劉備和孫權打得潰不成軍,最終大敗而歸。 我國清代也有膾炙人口的《明日歌》,講的就是拖延的問題。
《 明日歌 》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意思是:明天又明天,明天是多麼多啊?如果我們一生做事都要等到明天,那麼勢必虛度光陰,一切事情都會錯過機會,一事無成。世人往往會受“待明日”之苦,明日是無窮無盡的,但人卻越來越老。從早到晚,一天天就像這滾滾東流水一樣,飛逝而去,從古至今的漫長歲月,就是隨著落日西下,慢慢過去。百年來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請諸位聽聽我的《明日歌》。
看來拖延症自古有之,並且前人早有古訓。如今也有不少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很多人認為通用汽車公司的衰敗,部分應歸咎於管理層對一些問題拖而不決。
看來拖延造成的損失果然不可小視,那麼,對於我們個人,拖延又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2008年,美國洛杉磯的一家癌症研究基金會調查了500名癌症倖存者後指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發現癌症症狀後,拖了兩個月甚至更久才去就診,15%的人拖了1到5年。考慮到這些資料來自還活著的患者,研究者們認為許多人可能因為拖延而死亡。
眾所周知,疾病能造成軀體不適甚至死亡,嚴重的拖延症能帶來同樣影響,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拖延症應該算得上是一種“病”。
對拖延者生理根源的研究,大多是圍繞前額葉皮層的作用展開的。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行政職能,比如規劃、衝動控制、注意力,就像一個篩檢程式,減少因來自其他腦區刺激而造成的分心。如果這個部位受損或者不活躍,篩選讓人分心的刺激的能力就會降低,從而導致管理能力較低,注意力缺失,結果拖延加重。前額葉皮層不活躍和額前葉活力低下相似,後者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者中很普遍。
拖延並不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上世紀80年代,拖延現象已成為西方學界的研究課題,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紛紛介入。近些年,國內也開始關注並展開深入研究。
凡事都要從兩面看,在我們關注拖延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它的正向意義。埃及有兩個詞都可以翻譯成拖延,這兩個詞都跟生存有關。其中一個詞暗指拖延是一個有用的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衝動而犧牲的經歷,從而達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指拖延能保護脆弱的自尊,讓你感覺沒那麼低落。
的確,延遲做決定或者行動可以避免錯誤決策帶來的麻煩,例如計畫做整形手術者,如果在實施手術前能夠多考慮延遲做決定,那麼可能會避免很多由於衝動帶來的無謂損傷。
可見,拖延也有正面意義。也就是說,拖延可以分為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只不過在生活中,消極拖延更常見一些。也有人認為,積極拖延所帶來的好處遠沒有消極拖延的負面影響大,所以一旦提及“拖延”,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它負性的一面。實際上只是忽略掉了積極的那一小部分,並不是沒有。
拖延的3種心態4個因素
任何職業都可能存在拖延的的問題,按照拖延的主要原因不同,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A、鼓勵型,或者說找刺激型,他們盼著最後幾分鐘忙碌帶來的快感。
B、逃避型,他們回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但實際上,他們非常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更希望別人覺得他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C、決心型,他們沒法下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回避對應對事情的拖拉。
另外,國外研究此方面的專家認為,眾多因素影響著拖延症的程度,它開始于不同人的不同個性以及所處的特殊的環境。其中有4大因素與拖延症最緊密——包括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前三條都好理解,目標與酬勞太過遙遠要舉例來說明。例如那些今天花明天的錢,即時享受者,就是容易患上拖延症的群體。還有就是現在吃苦學外語,將來也許才有收益,那麼很多人都會選擇眼前的舒服。這些都是容易出現拖延行為的群體。
還有人打趣說,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遠古時代人們,今天活著,明天就可能會死,一鳥在手的眼前利益,比十鳥在林的長遠利益更有意義,因而重視眼前利益勝於長遠利益是理性的行為,並成為人類的天然習性。但後來環境發生巨變,人腦卻沒來得及隨之進化,這種天性就成了短視。
擺脫拖延症的有效辦法
其實,任何問題的最佳解決方式都是先瞭解原因再考慮對策。充分瞭解了拖延症的成因以後,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辦法戰勝它。
從深層次來考慮拖延,能發現這不僅是個壞習慣,還能推理知當事者有關理性思考限度的重要問題。例如人們過分強調了當前事情的重要性,從而低估了未來事情會帶來的影響。
由此,縮小未來回報與現在付出之間的距離,對避免拖延大有裨益,也可以認為,擺脫“拖延症”並不僅僅是改變壞習慣,更多的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所以,如果將目標細化為多個具體的小目標,這能提高獲得回報的頻率,從而也會從根本上戰勝拖延。
另外,人們也並不能通過拖延來保護脆弱的自尊,關鍵是你要發現自己為什麼缺乏自信,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