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餐桌該擺些啥?別少了這些美味
“吃新鮮”“吃綠色”正成為一種餐桌消費“新食尚”。圖為近日在湖北宜昌,香椿芽等春季時令蔬菜上市後大受歡迎。
人民視覺
近來“穿山甲公子、公主”事件引發熱議,一些炫耀性、非理性、不健康的飲食風氣受到批評。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才健康?哪些飲食風尚值得提倡?隨著消費升級,人們的飲食需求變了,供給端是否跟得上?安全要求高了,符合標準就能放心吃嗎?市場選擇多了,進口食品一定更可靠嗎?消費者期待更安全、更有營養、更健康的餐桌安排,食品供給側又該從何處發力?
你家餐桌有沒有“野味”?
“我曾迷信過‘野生’魚,擔心養殖魚會用抗生素。後來,聽營養師介紹,養殖魚的抗生素殘留很少,影響可以忽略,反而野生魚生長週期長,體內重金屬污染物更容易超標。”
——上海居民 成佳妮
“我剛生完小孩,奶水不足,婆婆聽說穿山甲鱗片通經下乳,問我在哪可以買,我上網一搜還真有賣的。”上海市長寧區居民成佳妮對記者說,“不過最近‘穿山甲公子’‘穿山甲公主’的事挺熱,穿山甲是國家級保護動物,我就勸婆婆別買,不要迷信野味,傷害動物。”
不過,至今社會上仍有一些人“偏愛”野生動物。今年初,一位微博用戶炫耀“第一次吃穿山甲,口感很好,已經深深地愛上這野味了”,遭到網友聲討,這位微博用戶被稱為“穿山甲公子”,上了搜索熱詞。隨後,另外一位女性網友也發文聲稱“吃了穿山甲、蛇、天鵝和貓頭鷹”等野生動物,字裡行間流露著“優越感”,被網友稱為“穿山甲公主”,目前這位“公主”已經歸案。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高級顧問孫全輝認為,當今社會還存在食用野生動物的傳統陋習。吃野味,在一些人看來能夠滋補養生,甚至扭曲為獵奇炫耀。網友指責“穿山甲公子”“穿山甲公主”們,也表明越來越多人不認同這樣的飲食陋習。
“飲食觀念的改變,需要科學知識的普及。”成佳妮說:“比如,我曾迷信過‘野生’魚,擔心養殖魚會有抗生素。後來,聽營養師介紹,養殖魚的抗生素殘留其實很少,影響可以忽略,反而野生魚生長週期長,體內重金屬污染物更容易超標。”
北京航太總醫院病理科醫師李燕坤說,人們食用的野生動物,未經過檢疫部門檢測,其腦、血液及肌肉中可能含有病毒、寄生蟲,食用後可能會感染結核、甲肝等疾病。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食物營養評價室副主任王靖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飲食文化建設。消費者也要轉變觀念,追隨健康、文明、安全的餐桌消費‘新食尚’。”
“概念”食品名副其實嗎?
“現在超市里有機食品、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的貨架明顯增加了。可是新概念太多,看著眼花繚亂,讓人無所適從。”
——三亞居民 趙 晶
“你看這超市貨架,就有飲食觀念的變化。幾年前,速食麵、薯片、巧克力、可樂都擺在超市顯眼的位置,買的人也多。現在,有機食品、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的貨架明顯增加了。”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居民趙晶做了30多年的家庭主婦。她一邊逛超市一邊說,“可是如果新概念太多,看著眼花繚亂,讓人無所適從。如何挑選放心食品,還真得下不少功夫。”
“就說有機食品吧,各種形式的標籤都有,在一些電商平臺還有人直接販賣標籤,老百姓想花錢買更健康的食品,結果被騙了都不知道。”趙晶說。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對健康飲食的建議是,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但據市場調查研究公司AC尼爾森的報告,在一些人的概念裡,並不看重食物的種類,而認為食物貼上“零添加”“純天然”“無人工味素”等標籤顯得更“健康”。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說:“有些企業標榜‘零添加’,加深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現在,一些人談‘添’色變,錯把非法添加物當成了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蘇丹紅都是違法添加物,合格的食品添加劑不應該替它們背黑鍋。”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日前發佈《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以網路、電視、廣播等方式做宣傳,如有使用“純綠色”“無污染”等誇大宣傳用語、以轉基因食品冒充非轉基因食品等情形的,均屬於食品宣傳欺詐。
孫寶國認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有知情權,生產者有責任和義務告訴消費者食品裡面添加了什麼,所有的原料和配料必須標示清楚,對胡亂製造概念、誇大宣傳的行為,應當嚴懲。
市場上一些所謂的“保健品”“營養品”也很迷惑人。
自從幾個月前被查出骨質疏鬆後,哈爾濱居民張薰每天早上都給自己添一杯蛋白粉:“聽說吃蛋白粉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減少疾病。我平常工作壓力大,沒時間運動鍛煉,吃營養保健品總有好處吧?”
其實,這個觀點未必正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食品營養與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說,目前,並沒有研究證明長期服用蛋白粉能減少疾病風險。對於膳食中蛋白質確實不足或者正在練健美要快速增肌的人來說,服用蛋白粉類產品還是有説明的。但是,那些膳食蛋白質已經充足的人,就要考慮到對身體其他方面的影響。過多的蛋白質增加肝腎負擔,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就算真要補充蛋白質,吃蛋白粉不如喝豆漿,吃海參也不比吃雞蛋更有效果。”
範志紅說:“許多人喜歡吃味甜、精細、香濃的食物,不喜歡吃苦澀、粗糙、淡味的食物。事實上,那些‘不好吃’的食物往往更健康。”
《美國臨床營養學》總結了天然食品中各種“保健活性物質”的味道,發現它們絕大多數都帶有苦、澀或刺激性口感。比如食物中的單寧、植酸和草酸,味道發澀,卻是強力的抗氧化物質,對預防糖尿病和高血脂有益。
品質食品去哪兒買?
“從菜市場買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從網上買的車厘子到手就蔫,想找到優質、放心的好食品,總感覺不容易。”
——北京居民 秦 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品質可控、營養均衡、豐富多樣和加工便捷的食材埋單,“新鮮”“安全”成為餐桌消費追求的核心。
“現在,我對食品消費的理解,首先是保證安全,繼而追求健康,更高層次是追求色香味俱全。但生活中總感覺國內市場的食品供給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北京西城區新文化街居民秦健說,“從菜市場買的蔬菜沒有農藥殘留超標,市場上不再有‘僵屍肉’‘毒大米’,這樣的要求不過分吧?”
“都說電商生鮮挺火,但我在網上買了車厘子,到手後打開一看,竟然蔫了。”秦健說,線上下商場與線上電商平臺都有過糟糕購買體驗後,買到優質、放心的好食品,總感覺不容易。
“從總體上看,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為代表的特色、安全、營養農產品總量仍然很低,占全國同類農產品產量不足20%。”王靖說。
“安全是前面的1,各種營養添加都是後面的0,不能保障安全,別的都沒有意義。”剛剛成為母親的成佳妮感歎,現在不少家庭為了安全,選擇從國外代購奶粉,然而國外的奶粉是根據國外孩子的體質生產的,國外家庭的膳食習慣也跟國內不一樣,“迷信‘洋奶粉’,並非安全就有保障。”
“比如日本明治、森永兩大品牌奶粉碘含量低,這與日本的飲食結構有關。日本人吃海產品比較多,例如海苔,就富含碘。但中國寶寶需要從奶粉中補充碘,長期給孩子食用外國奶粉,會不會產生新問題?”成佳妮問記者。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穎廉認為,食品安全包括數量安全和品質安全兩部分,前者指能不能吃飽,後者則要求吃出健康和營養。食品品質安全是滿足溫飽條件下的更高要求,政府必須管理得更為科學和精細。
“從舌尖上的味道,到舌尖上的安全、健康,人們對天然、綠色、安全、精准、方便營養食物的需求急劇擴大,與國民健康相關的營養與功能性食品開發成為食品領域的新興產業。”王靖說。
■連結
家庭餐桌上, 別少了這些美味
豆漿、豆奶
豆類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大豆中的豆固醇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大豆富含鉀,對心血管健康有益;還有含量豐富的異黃酮,對防治骨質疏鬆、阻斷與抑制癌的發生也有良好作用。
十字花科蔬菜
花椰菜(即菜花)、西藍花等十字花科蔬菜,鈣、鉀、鈉、鐵等鹼性元素含量豐富,屬鹼性食物,在維持體內酸堿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番茄
番茄除了具有一般蔬菜的營養特點,還富含番茄紅素,是較強的抗氧化劑,可改善老年性黃斑變性。調查表明,人體血漿中番茄紅素的含量越高,癌症、冠心病的發病率越低。
菌菇
從營養價值看,菌菇類食物除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如氨基酸等,還含有較多的礦物質或維生素。其中,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凝作用,可減少血液凝塊,防止血栓形成,有助於防治動脈硬化症,對癌細胞也有抑制力。
蕎麥
蕎麥是糧穀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達10.6克/100克,脂肪僅占2.5%,其中賴氨酸含量比小麥、大米約高2倍。蕎麥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檸檬酸,還有較多膳食纖維。
海魚
海魚不僅蛋白質含量高,易於消化吸收,而且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0%以上。不飽和脂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DHA,與人的大腦生長發育、視網膜功能關係非常密切;另一種是EPA,可降低血小板凝集,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降低甘油三酯水準。
(本報記者 齊志明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