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有一種聽力下降叫耵聹栓塞

提到耵聹栓塞,多數人都會覺得陌生。通俗點講,耵聹栓塞,就是耳垢堵塞了外耳道。耵聹栓塞雖然稱不上是一種疾病,但也會造成耳朵悶脹感和部分聽力下降,對生活造成影響。

有讀者可能會問:“經常掏耳朵是不是就不會產生耵聹栓塞了?”答案恰恰相反。耳科專家表示,不正確的耳朵清理反而有可能導致耵聹栓塞。

生活中,不經意的舉動,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無形中正在傷害我們的耳朵。3月3日是愛耳日,讓我們來關注這種陌生又常見的耳部問題——耵聹栓塞。

洗完澡用棉簽掏耳朵後聽不清了?

你的外耳道可能被耳屎堵住了

洗澡或游泳後,外耳道難免會進一些水,這時候,很多人習慣用棉簽掏耳朵,但有人這麼做之後,就感覺耳朵聽不清了。總感覺有團棉花堵著,悶悶的,而且好幾天都沒法緩解。這就有可能是耵聹栓塞導致的。

北京電力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趙亮在門診經常碰到“耳朵堵了”的患者。在耳內鏡的顯示下,這些堵塞外耳道的罪魁禍首是一個個棕褐色的硬塊,它們就是耵聹。

“耵聹是醫學上的一個名詞,對應的日常用語就是耳垢、耳屎。每個人的外耳道都會有耵聹的存在,只是多少的區別。如果耵聹堆積過多,阻塞了外耳道,就是耵聹栓塞。”

趙醫生介紹,耵聹栓塞的原因,一部分是個人外耳道耵聹的分泌過剩導致的,其次是沒有定期做耳科檢查和清理。

耵聹栓塞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多數人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耳朵不適症狀,有時會覺得耳朵有些悶脹感。有些人外耳道耵聹比較堅硬,洗澡進水後會膨脹,導致耳痛。

雖然不會造成徹底的耳聾,但外耳道一旦被耵聹完全阻塞,會造成聽力的部分下降,也會影響生活。

不正確地掏耳朵是罪魁禍首

趙亮將一些患者的耵聹栓塞取出手術視頻放在自己的微博“耳科趙醫生”上,播放次數已達千萬。很多人第一次從他的視頻中瞭解到耵聹栓塞這個醫學名詞。

在他看來,公眾對耵聹栓塞的不瞭解,主要是因為它在臨床上出現的幾率不高,“因耳朵不適來就診的患者中,幾十人中才會碰到一個。而在一般體檢過程中,每百人以上才會碰到一例。”幼兒出現耵聹栓塞的比例相對成人要高一些。

用棉簽掏耳朵對耵聹栓塞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棉簽頭,體積比外耳道偏大,掏耳朵時,雖然會帶出一部分耵聹,但是會把一部分耵聹推向耳道深處,擠壓瓷實後形成耵聹栓塞導致了聽力突然下降。另外,外耳道皮膚下沒有脂肪和肌肉緩衝,使用棉簽力度稍大即可造成損傷。如果在使用棉簽時被人撞擊,有損傷鼓膜的風險。”

至於更多人偏好的耳挖勺,趙亮更加表示反對,“耳挖勺因為堅硬,對外耳道造成損傷的概率更高。”

出現了耵聹栓塞,自己很難安全、徹底地去除,尤其是兒童,家長更不要自己去動手,那樣很容易損傷孩子的耳朵。

耳鼻喉科醫生能利用專業工具將耵聹直接取出,一些堅硬的耵聹,會用滴耳劑浸泡後再清理,極個別情況甚至會採用麻醉的方法清理。

所幸的是,耵聹栓塞並不會反復出現,除了少數外耳道狹窄、外耳道皮膚有特殊疾病的人需要定期做耳科檢查,發現耳道裡堆積物多後早期清理,是避免出現耵聹栓塞的重要手段。

每一到兩周淋浴時清洗外耳道即可保證清潔

多數人並不具有徹底清理耳道的技巧,趙醫生建議,在日常淋浴時,在蓮蓬頭下清洗耳道,才是國際上推崇的正確清潔耳道的方法。前提是鼓膜是完整的,沒有穿孔,也沒有外耳道濕疹或破損。此外,還要注意控制水溫和水流速度,過熱、過冷、過猛的水流有可能會導致短時眩暈。

洗完耳道後,儘量不要用棉簽深入耳道裡擦拭,這樣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膚破損,甚至繼發感染。如果感覺耳道有水遲遲不幹,可以用吹風機對外耳道口吹一分鐘,但要注意吹風機的溫度別過高。

少數人原本耳道裡就有大塊耵聹,進水後,耵聹會膨脹,或糊在鼓膜表面,造成耳悶、耳堵。此時切忌自己去掏,而應找醫生來處理。

有些人追求外耳道清潔得特別徹底,不留一點耳垢,對此,趙醫生並不贊同。他表示,外耳道耵聹對耳道皮膚是有保護作用的,不需要把外耳道清洗得一塵不染,一般人一到兩周洗一次足以。

這種行為比掏耳朵還傷耳朵

趙醫生強調,日常生活中,像用棉簽掏耳朵之類看似很平常,實則對耳朵有可能造成傷害的舉動還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在地鐵和公車上戴耳機。

在嘈雜的環境下,為了壓制住環境的噪音,需要將耳機的音量調到很高,這種時候的高音量就不像在安靜時那麼刺耳,常使我們流連忘返。高音量會對內耳的神經細胞造成損害,這是已經在小白鼠身上明確證實了的。雖然不是聽一次就會損傷所有的聽覺細胞,但我們的聽覺細胞有一定數量,而且是不可再生資源。長時間高音量刺激,聽覺細胞逐漸損傷,聽力下降後就無法再恢復。

在使用耳機時應注意60-60-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聲音不超過60分貝。

北京晨報記者 孔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