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世衛組織公佈“超級細菌”名單!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超級細菌”是指臨床上出現的多重耐藥菌,對全部或幾乎全部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機體感染“超級細菌”後會出現膿瘡和毒皰,甚至發生肌肉壞死。由於抗生素治療幾乎不起作用,感染者會相繼出現炎症、高燒、痙攣、昏迷等症狀,直至最後死亡。

WHO列出“超級細菌”名單

2017年2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了一份列有12種“超級細菌”的名單,指出這些病原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對人類健康構成最大威脅。2015年WHO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等耐藥菌感染,到2050年,這一數字有可能突破千萬,超過目前死於癌症的人數。同年11月16日~22日是世界首個提高抗生素認識周,WHO發起了“慎重對待抗生素”的全球運動,旨在提高公眾、決策者、衛生和農業專業人員的認知,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為保護抗生素在未來持續、有效做點什麼。下面就為大家簡要梳理“超級細菌”的類型,產生原因和應對措施。

WHO列出的12種“超級細菌”中,專家按照細菌耐藥性強弱、細菌傳播難易程度和需新型抗生素的迫切性等將它們分為極為重要、十分重要和中等重要三級。

極為重要的3種“超級細菌”是鮑曼不動桿菌、綠膿桿菌、腸桿菌,均為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的細菌,主要見於醫院感染。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目前治療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革蘭陰性菌的最重要藥物,被業內稱為“王牌抗生素”,可謂抗菌治療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感染該類細菌,感染者需要聯合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療,卻收效甚微,徒增經濟負擔。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例,中國細菌耐藥性監測報告資料顯示,它是目前院內感染檢出率最高(占18.5%)和耐藥性最強(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率大於70%)的細菌。

被列為十分重要級的6種“超級細菌”,主要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淋病奈瑟菌等。它們均易在衛生習慣較差的人群中進行傳播,一旦感染後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導致防治成本明顯提高。

最後3種致病菌則是由於對現有抗生素的耐藥性不斷增加而被列入了中等重要級,分別是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志賀氏菌。

“超級細菌”的產生有兩方面原因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呢?

20世紀20年代,青黴素的發現標誌著抗生素時代的來臨。此後,抗生素幫助人類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細菌攻堅戰,一度成為最常用的治療藥物。然而近30年來,這一局勢逐漸發生了逆轉。

隨著細菌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抗生素,其自身代謝途徑發生改變,並產生相應的滅活物質抵禦抗生素。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醫藥治療技術的提升,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過於頻繁且常常非必要地使用抗生素,導致了對抗生素治療耐受的新型細菌——“超級細菌”的出現。2015年11月,中英兩國研究者在牲畜和人體內發現了一種能夠對抗強效抗生素的“超級細菌”基因;2016年5月,美國國防部宣佈,美國境內出現了首例無法被任何已知抗生素治癒的“超級細菌”。抗生素濫用正是“超級細菌”日益猖獗的“幕後推手”。

此外,既往作用於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已經基本研發完畢,新的靶點還未找到,抗生素研究進入瓶頸。加之許多製藥企業對抗生素的研發投入較少,產出自然也不盡如人意,導致每年新上市的抗生素種類逐年遞減。

對抗“超級細菌”的行動在加快

面對“超級細菌”,

我們該如何應對?

專家提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加快藥物研發刻不容緩。醫療機構應做到規範用藥、合理用藥,儘量縮短用藥時間,同時避免濫用或誤用抗生素。2016年4月4日,來自中國感染、呼吸、臨床微生物和院感控制等多學科的專家,在整合眾多研究成果,汲取權威專家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歷時一年編撰的《廣泛耐藥(XDR)革蘭陰性菌感染抗菌治療專家共識》正式發佈,為廣泛耐藥菌感染的臨床診療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參考。普通公眾則只需牢記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四大原則即可,它們是:

①謹遵醫囑,按症用藥;

②發熱不明,檢查先行;

③口服優先,注射後行;

④慎用廣譜,避免耐藥。

此外,政府與企業應充分重視抗生素耐藥問題,自上而下加大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力度,並開展破壞細菌耐藥基因和增強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性的深入研究,為預防“超級細菌”提供更長遠和可靠的支援。

事實上,國內外科學家一直沒有放慢研究的腳步,近來在對抗“超級細菌”的研究領域也取得一些可喜成果。來自英國的科學家發現,用於治療皮膚感染的抗生素奧列萬星(oritavancin)可通過“暴力手段”撕裂細菌並將其殺死,且殺死細菌的力量比萬古黴素強1.1萬倍,為研發新一代擊敗“超級細菌”的藥物另闢蹊徑。澳大利亞的分子生物學家利用X射線晶體分析技術,成功解析了“超級細菌”的結構,發現包裹在“超級細菌”外部的蛋白質正是它掩護自己,抵禦免疫系統和抗生素的關鍵部位。由此,他們制定了先以一種藥物攻破外部蛋白,再用另一種藥物殺死無保護細菌的治療策略。此外,我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研究團隊,針對“超級細菌”的最後防線——粘菌素開展研究,明確了我國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多粘菌素的耐藥情況,填補了臨床感染多粘菌素耐藥基因資料和認識上的空白。

本文系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面向“重大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專業化資訊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