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是艱難,夢想越是熠熠生輝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電影《白日夢想家》中,平凡的雜誌底片處理師沃爾特,平日裡只會放空走神做各種異想天開的白日夢,後來為了尋找一張膠片,他經歷了一段非常奇妙的旅程,並實現了他的白日夢。
你一定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吧:科學家、發明家、舞蹈家、畫家、飛行員……
也許後來偏離預期,你實現最後的目標了嗎?
現實情況中,很多人掉入了“清談”、“光說不練”的怪圈。一邊吹噓著拯救世界的雄圖偉業,轉身卻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完成得夠嗆。
看似學識淵博,實際上腦袋以被碎片化知識腐化,軀殼以被浮躁與氣急敗壞糾纏得身心疲憊。
想太多、說太多、不行動,在安逸與奮鬥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在挫敗中弄丟屠龍的勇氣,對美好生活僅僅滿足於想像,終究落得一無所獲。
也許,行動才是治癒你的良方。
五百多年前,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理論,認為認識事物的“知”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的“行”密不可分,不僅要認識,尤其應當實踐。
圍坐起來清談、商量主意是容易的,但落到實處、付諸行動還需要更多的心力、精力。
不做清談館,成為行動隊,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❶ 改變
“行動很難”的觀念
成長出一個馬雲的過程中必定“倒下”過千千萬萬個“馬雲”,所以我們總說“知行合一”很難。
但別忘了,我們每天做的事情無不是“知行合一”的體現。餓了要吃飯、困了會睡覺、高興了就微笑、要賺錢就會去工作、喜歡一個人就忍不住表白……我們由始至終就是“行動隊”。
知與行,原本就是統一的,若“所想”與“所做”發生偏離,一定是因為不夠“想”,以至於無法觸發原始的衝動。
就如王陽明所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任何道理,一旦你真正領悟,就會成為“需要”,形成觀念,就會自覺地變成行動。
深刻地領悟到時間寶貴,就不會蹉跎歲月;從心底認為生命可貴,就不會以身試險;明白人無完人,對己對人就不會過分苛責;堅信與人為善會收穫幸福,就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幫助他人……
所以,與其總喊著“要行動”的口號,不如再認真地思索這件事本身對於你的意義。
❷ 行動
拒做“清談館”
我們在說“開始動起來”時,很多時候離不開一種行為——走出“舒適區”。
這裡的“舒適區”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一個人現有能力範圍內能夠完全掌控的區域。它不是真正讓你舒適的環境,而是一個即使你不去改變,依舊可以每天正常過的狀態。
處理心理舒適區範圍內的事務,人們往往能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而當面臨的事件、需要的能力在舒適區之外時,人們就會感到焦慮緊張、無所適從,甚至產生逃避、退縮的心理。
人們對不確定的事物有著本能的排斥,甚至心存恐懼。而往往舒適區呆越久,就越習慣慵懶。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 做好一件事。如果你貪心得什麼都想做,什麼都要做,最終你可能什麼也做不好。人的精力有限,努力把一件事做好,然後再去做下一件事,才是最正確打開方式。
• 學會讀書。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你沒怎麼去用。讀書除了要理解作者所寫,還要結合自身,想想哪裡可取、如何踐行。
• 用寫作來思考。寫作不僅有助梳理、消化,提升思考的品質,還會讓人越活越明白。不能每天寫1000字,可以從每天寫100字開始,這是一個值得堅持的習慣。
• 結交新朋友。眼界決定境界,一個人如果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待著,是很難有進步的。不斷與優秀的陌生人“碰撞”,能摩擦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 堅持反思總結。停下來反思總結,才能更好的向前沖。每天哪怕只收穫一點點,一年的進步也是非常“嚇人”的。
❸ 堅持
最有力的“敲門磚”
懂得“番茄工作法”、“切割大任務法”等方法卻一點都沒有用?覺得事情可能做不完、做不好,然後能拖就拖,越拖越絕望?
堅持,就更接近成功。這個簡單道理大家都懂,但多數人還沒堅持到底就中途折回了。堅持真的有那麼難嗎?
除了要對行動有深刻認識,還要學會應對行動過程中的障礙,如畏難、拖延和無助。可從4方面入手。
• 動力和興趣。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沒有興趣、熱愛甚至欲望作為動力,人很難在一件事情上長時間堅持。進行學習和訓練之前,養成最起碼的興趣,讓自己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為了什麼”而堅持。
• 用心練習而不是機械地“日復一日”。不少人把堅持理解成每天做一點,做了就行,其實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態度。真正讓人進步的練習是有目的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的訓練,需要隨時發現學習過程的問題,調整學習策略,而不是形式上行動而已。
• 最困難時最需要堅持。大多數人都怕“困難”、“挑戰”,但是克服困難之後獲得的成功會帶來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感覺糟糕的時候就是到了“突破點”,這時接受無聊和沮喪,跨過障礙,果實就在後頭。
• 尋求同行夥伴。沒有志同道合小夥伴的支持和激勵,也容易讓人打退堂鼓,加入小組比獨自埋頭苦幹更能加強人堅持的意願。
本期編輯: Heroine
本期
心理智囊團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 肖震宇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 郭潤峰
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