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生命悅讀】母愛不可能有報答,也許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點上方聽生命悅讀·第二期

一段文字,詮釋一種生命的定義;

一種聲音,承載一個獨特的靈魂;

一次聆聽,傳遞一種溫暖的能量。

《生命時報》與你相約“生命悅讀”欄目,邀請嘉賓用聲音給文字帶上溫度,輕叩你的心門。願你聽見其中生命的力量,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智慧。

本期,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醫師曹崑做客“生命悅讀”,與你分享她對親情的感悟《陪伴》。

曹崑,醫學影像科醫生。2003年北京大學醫學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工作至今,現任醫學影像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影像教研室副主任。

陪伴

文丨曹崑

下班回到家,七歲的女兒跑過來摟著我開始撒嬌:“媽媽親親,媽媽我愛你!”我親一下她小臉蛋:“我也愛你啊”。

正從廚房出來的老媽不樂意的念叨:“不要老把這些話掛嘴邊,老說就不珍惜了……”我其實很想辯解一下,跟她講講現代的育兒觀念和相處之道,但終究沒有說、只是笑笑而已。

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自己也不知道,也許,只是長大了……

小學畢業就開始離家住校,總以為性格中的自立和倔強都是因住宿培養起來的,在家裡也時常會因一些瑣事而非要和老媽爭辯個對錯。

因為把父母接到北京帶孩子,相處的時間比原來多了很多,慢慢發現倔脾氣的母親,其實會在爭辯之後偷偷按我說的改正,嘴上不服氣總要回老家的她,會無時不惦念外孫女有沒有吃飽穿暖,而在我遭遇問題的時候,只有她毫無顧慮的支持著我的想法……

於是明白,那份倔強,其實只是因為,我是她的翻版。

年底,母親病了,從來不肯去醫院的她平生第一次輸液,我也是第一次陪她看病。被腹痛折磨的母親一句話也說不出,我也只能默默看著那滿頭白髮,祈禱藥到病除。

七十歲了,那曾經在每週三中午包好熱乎乎的飯盒到校門口盼我下課吃頓家裡飯的媽媽,在把我送上去北京讀書的火車後在月臺默默流淚的媽媽,在完全不識路卻獨自橫穿北京城第一時間出現在我產房門口的媽媽,她真的老了。

但,至少,她還在這裡,我也還在這裡。

有多少事情值得辯論出孰是孰非?有多少公正需要在家人面前衡量?有多少時間還能給予不再年輕的父母?

我仍然很少說“愛你”,但會儘量下班回家吃她做的飯,聽她嘮叨大媽們的家長里短。也很少再爭執,不講所謂的道理,只讓她按自己的喜好做事。

母愛不可能有報答,也許,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龍應台的《目送》裡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送。

End

音訊錄製:羅榕 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