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20餘年“死磕”癌痛的“鐵人”故事

關注癌痛

外人看來,我似乎是個“鐵人”。除了看病,我一有時間就在全國做腫瘤防治科普講座,機關、企業、醫院、學校、社區、農村都曾留下了我健康宣講的足跡,一年300場講座是常態。這樣還不夠,我還開設個人網站、個人健康公眾號、新浪微博,討論癌痛規範化治療,逮著間隙就線上和患者交流、回答來自全國各地腫瘤患者的問題。

20餘年“死磕”癌痛,我見證了中國癌痛治療事業的一路發展。在一個個或令人心酸,或令人欣慰的患者故事中,我直面癌痛治療中的無奈與現實,“讓人間無痛”的夢想越發堅定。這其中,也有隱藏多年的一個秘密。

初識:

癌痛是我的畢生之敵

1995年,大學三年級醫學生的我,人生第一次站在了手術臺邊,手術臺上躺著的卻是我的母親——晚期乳腺癌患者。

手術刀打開腹腔的一刻,我看到母親的肝臟上佈滿了像是小米一樣的轉移灶。當時,參與手術的老專家看到這樣的場景後,果斷停止了手術,已經沒辦法下刀。醫生告訴我,“小兵,你接下來要想盡一切辦法減輕你母親的癌痛。”

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觸癌痛。之後,我的一家找遍了各種方法——土方、偏方、甚至用了並不規範的杜冷丁來幫助母親緩解疼痛。而那個時候,癌症患者三階梯止痛治療才剛引入中國,規範化癌痛治療還沒有正式起步,小城市的癌痛治療更是缺醫少藥。

為了寬慰家人,我母親痛得把被子咬爛了,整宿整宿睡不了覺,卻還強撐著不說疼,迫不得已用了杜冷丁,也只是勉強睡了幾個小時又疼醒。從那時我就想,癌痛太可怕了,要是人間沒有疼痛該多好。

這段經歷在我心底埋藏了多年,親眼目睹親人備受癌痛折磨卻又束手無策,何其殘酷!此後,我將癌痛當成畢生之敵,20餘年職業生涯中從未放棄與癌痛的鬥爭。

無奈:

癌痛不要忍,“不得勁”說出來

2001年,我碩士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國家開始重視癌痛治療,癌症患者三階梯止痛治療理念也慢慢推廣開來。正當我信心滿滿,準備與癌痛大幹一場的時候,兩個臨床病例讓我感到了無能為力和無奈。

一位患者是轉業軍人,身強力壯卻得了晚期直腸癌,盆腔廣泛轉移,疼起來的時候整個病區都能聽見他嘶吼。大劑量鎮痛貼劑、嗎啡靜脈持續泵入、甚至冬眠療法等都用上了,依舊沒有緩解,直到最後,患者仍然帶著痛苦離開。還有一位患者是晚期乳腺癌,術後放化療後頸部廣泛淋巴結轉移,頸部出現劇烈疼痛,儘管把各種鎮痛藥用到最大量,還是沒能徹底控制住。這兩個病例給我很大的觸動,鎮痛的早期參與太重要了,如果鎮痛參與太晚,患者長期持續劇烈疼痛,甚至已經忍無可忍了才開始鎮痛,疼痛已經發展為神經病理性疼痛,此時僅用藥物鎮痛很難完全控制。當時技術條件有限,設置有專門的疼痛科,具備神經毀損手術能力的醫院也並不多。

這類“疼痛沒必要治,忍一忍就過去了”的理念在腫瘤患者中非常普遍。不僅如此,腫瘤醫務工作者對疼痛的理解也還停留在忍受的水準。當前,一些醫院對癌痛的認識仍未到位、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對腫瘤患者而言,到醫院後往往能得到規範化的腫瘤治療,但規範化的對症支持治療往往缺失。

所謂的對症支持治療,除了腫瘤患者常見的食欲不振、嘔吐、生理指標異常等症狀外,其實最主要的便是對癌痛的治療。癌痛的存在首先會讓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和入睡,時間長了患者很容易精神混亂甚至出現崩潰,喪失抗擊腫瘤的信心。癌痛治療在整個抗腫瘤治療體系中,尤其對中晚期癌症患者來說,是頭等大事。

疼痛不應當是一個腫瘤患者理所應當承受的。“疼痛並不可恥,不得勁了要大膽地對你的醫生講。”面對剛住院的患者,我往往要苦口婆心地加以強調。同時,我也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奔波於各家醫院和行業論壇,向年輕的醫生、腫瘤治療同行普及癌痛治療理念。

破局:

懷揣理想,直面現實,接受無奈

2011年,是我從事癌痛治療事業的第十個年頭。“癌痛規範化治療示範病房”開始在全國開展,我國癌痛治療事業正式迎來了規範化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癌痛治療手法被研發出來並被運用到臨床治療上。這也讓紮根一線,開展癌痛治療的我看到更多希望。“懷揣理想,直面現實,接受無奈”也成為我與癌痛這場持久戰新的戰略方針。

現在腫瘤防控的理想是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對癌痛管理來說,同樣如此。狠抓預防,不得腫瘤,沒有腫瘤也就徹底沒有癌痛。對已經出現癌痛的患者,盡可能通過規範化治療,幫助他們遠離疼痛。有了理想,我們還需要面對現實,廣大農村和基層對癌痛的認知更為薄弱,相關治療手段也較為落後,開展癌痛規範化治療會遇上更大的阻力和難題。最後一點是接受無奈,大部分臨床腫瘤患者發現時已經到了中晚期,甚至是末期,當抗腫瘤治療沒有實際意義時,我們更要積極開展姑息治療,首要任務是解決患者疼痛問題,讓他們活的長一點,活的好一點。我們病區曾經收治一位晚期癌症重度癌痛患者,經過積極鎮痛治療後,患者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儘管最終沒能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家屬對我們的服務給予了極大認可,在患者去世後專程趕到科室,堅持鞠躬感謝大家,說實話那一刻我很感動,沒有忍住眼淚。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曾撰文《醫生的眼淚為誰流》,文中寫到:“當醫生耗盡心血救治一名患者時,自然就會和患者結下不解之緣,把患者當成生死相依的戰友。醫生的眼淚,是情感的結晶,是心靈的共振,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醫生的眼淚為誰流?為了蒼生為了愛”。

我們與癌痛的戰役或許才剛剛開始。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有近200萬癌痛患者,其中,70%的癌痛患者沒有接受規範化鎮痛治療。在河南這樣的二線區域,這一比例還會更高。

下一個20年,我還將繼續與癌痛的戰役,這一切的努力只為“讓人間沒有疼痛。”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腫瘤防治專家、心理專家、營養專家紮根基層,讓癌痛在規範化治療中徹底消失。

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 陳小兵

整理者:本報記者 葉龍傑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