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伴發抑鬱,無異於雪上加霜,怎麼辦?
“
癌症和抑鬱堪稱一對
“難兄難弟”
”
抑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已引起醫學界乃至社會廣泛的重視。今年4月7日的“世界衛生日”,主題就是“一起聊聊抑鬱症”。但是,對於軀體疾病尤其是腫瘤伴發的抑鬱症,公眾仍知之甚少。一項國際調查表明,約20%的腫瘤患者存在抑鬱症,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研究表明,嚴重抑鬱不僅會降低癌症患者生活品質,還極有可能使患者產生輕生念頭。一項對早期乳腺癌女性生存率的前瞻性研究發現,經焦慮、抑鬱量表測評,得分高的患者5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
黑龍江省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腫瘤防治與康復專業委員會首屆主委、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七科主任吳瑾教授指出:心理因素在惡性腫瘤的發生轉變過程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醫務人員往往只注重於腫瘤疾病本身的診治,而忽視了患者的心理障礙。在這樣的現狀下,對癌症患者抑鬱症的早期識別和及時干預就顯得意義重大。
癌症和抑鬱堪稱是一對“難兄難弟”,它們之間的共病關係已成為姑息醫學關注的焦點。吳瑾教授解釋,突然檢查出來的腫瘤會引起患者心理震動、心境低落,逐漸衍生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睡眠差等抑鬱症狀;反過來,抑鬱症又會助長腫瘤發生、發展、復發和轉移,對自身軀體、社會功能、家庭生活及職場生涯、經濟狀況均產生巨大的衝擊,甚至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嚴重者可能會引起患者悲觀絕望情緒,甚至自殺的風險。
“
腫瘤+壞心情
明顯增加死亡率
”
吳瑾教授介紹,在成人癌症患者群體中,抑鬱症的發生可增加39%的死亡率。癌症併發抑鬱症的患者,在與罹患腫瘤但沒有抑鬱症的患者相比,病死率可高出近20%。世衛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鬱症將上升為全球死亡和殘疾的第二位因素,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在所有精神障礙中將位居首位。對於癌症患者而言,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罹患腫瘤的病程越長、診療越複雜,和腫瘤相關症狀持續的時間越久,患者併發抑鬱的幾率就越大。
癌症患者所伴發的抑鬱症,是由疾病、生理、心理、社會等多個環節交互催生的結果。吳瑾教授解釋說,腫瘤患者出現抑鬱症的原因,是因為疾病本身及手術、放療、化療所致的組織損傷,促進了炎性細胞因數的釋放,改變了患者體內神經遞質和神經內分泌功能,導致出現悲觀、失眠、興趣喪失、無價值感等一系列抑鬱症的表現。但在臨床上,很多醫生並未認識到這一點,而忽略了對腫瘤患者抑鬱症的進一步篩查和干預,導致腫瘤的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
及時疏解心理問題
重返健康之路
”
國外研究表明,約3/4伴有明顯抑鬱情緒的癌症患者從未接受過任何心理評估或相關干預,這使得抑鬱症、焦慮症在腫瘤群體中的漏診率居高不下。時下,儘管對於抑鬱症的篩查有抑鬱自評量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患者健康問卷-9等多種量表,但臨床使用率較低。分析原因,吳瑾教授認為,綜合醫院的醫務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並且大多數未經過專門的精神科專業培訓,對心理評估把握不准;而患者因為病恥感,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更不會主動向醫生講述自己的內心痛苦。
目前來看,胰腺癌、胃癌、口咽癌、肺癌及終末期患者發生抑鬱症的概率相對較高。此外,腫瘤分期較晚、軀體症狀多且嚴重、社會支持少、溝通和適應不良,以及年輕的患者,罹患抑鬱症的可能性亦較大。吳瑾教授告誡,對這部分患者可採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聯合應用患者健康問卷-9進行重點篩查,然後依據抑鬱症症狀的嚴重程度採取相應干預手段。如對於中度抑鬱症患者,可由專業人士進行放鬆訓練、音樂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治療,同時可酌情考慮輔用抗抑鬱藥物。
吳瑾教授指出,癌症患者合併抑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如能及早識別、儘早干預,就能減輕患者的心理痛苦,增強其對於治療和生活的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從性,避免因抑鬱加重而帶來的自殺、傷醫等惡性事件,有助重返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