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術前為什麼不能吃喝?全麻是種怎樣的體驗?讓專家告訴你手術麻醉那些事兒

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麻醉醫生擔任什麼樣的角色,對手術麻醉注意事項也是一無所知。今天我們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馮藝、高超、辛玲、劉碩四位醫生為大家講講手術麻醉這些事。

全身麻醉是一種什麼體驗

麻醉醫生扮演什麼角色 ?

正在接受手術的患者身旁除了主刀醫生在專心致志地操作,還有一位神秘的人在不停地忙碌著。這位就是麻醉醫生。麻醉醫生或許沒有你想像得那麼重要,他們的任務不是打一針麻醉藥讓患者睡著,他們的存在意義重大。

首先保障手術安全和舒適

麻醉醫生究竟是幹什麼的?簡而言之,是讓你在手術過程安全和舒適的人。安全與舒適是麻醉醫生最核心的工作內容。當然,每一例手術都有風險,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但麻醉醫生會竭盡全力幫助你度過難關;也不是每一個手術術後都是舒適的,麻醉醫生會盡其所能減少你的痛苦與不適。

全身麻醉是最常見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並不是打一針就讓患者睡著這麼簡單,它包括很多種類。麻醉誘導需要有資質、有經驗的麻醉醫生根據患者身高、體重、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計算藥量,並按一定順序和時間間隔推注到患者血管內。讓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僅僅是整個手術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整個手術過程都會有麻醉醫生時刻守在患者身邊。患者在麻醉藥物的作用下處於一種特殊狀態:沒有意識、沒有記憶、肌肉鬆弛、生理反射減弱、自我調節能力變差、無法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深度鎮靜狀態。監護儀螢幕上的每一條波形、每一個數值和每一聲警報就是患者告訴麻醉醫生自己是否正常的信號。麻醉醫生根據患者的狀態不斷調整著各種藥物的用量和輸液的種類與速度,手術結束後給予拮抗藥物,幫助患者安全平穩地蘇醒。

麻醉醫生正如一名專心致志的“舵手”,時刻糾正著航向,讓巨輪始終安全而穩健地行駛。對於危重症患者或特殊患者,麻醉醫生的工作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更關鍵的是,手術過程中一旦患者出現緊急狀況,麻醉醫生是在場全體醫護人員的進行搶救的指揮者和組織者。有一種說法叫作:“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因此,麻醉醫生在手術當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在圍術期對患者良好管理

研究表明,麻醉醫生在圍術期對患者良好管理,還能影響到患者下床天數、住院天數、生存率、腫瘤復發率等諸多指標轉歸。可以說,麻醉是一門藝術,經驗豐富、臨危不亂、成竹于胸的優秀麻醉醫生是手術室裡的藝術家和無影燈下的生命保護神。儘管麻醉醫生的貢獻總是最容易被外界所忽視甚至不屑,他們卻已經習慣於在鮮花與掌聲背後默默耕耘。

麻醉方式也並非全都是讓人睡著的“全身麻醉”,麻醉醫生會根據手術的類型和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之外還包括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安定鎮痛麻醉等。

術後鎮痛是工作的重要部分

術後疼痛問題也越來越得到醫學界的廣泛重視,嚴重的術後疼痛也不再是手術後理所應當的現象,甚至屬於術後併發症的範疇,需要積極的預防與治療。

術後疼痛是外科疾病本身和手術創傷使機體產生的一種複雜生理反應,種類多樣,機制複雜,因而麻醉科醫生是術後鎮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根據解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相關知識用多種方法減輕應激反應,降低疼痛感受,加速康復過程。目前有很多種鎮痛藥物可供使用: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成了術後鎮痛的主要角色,氟比洛芬酯、芬必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也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曲馬多等其他種鎮痛藥物也為麻醉醫生個體化鎮痛提供了的更多選擇。病人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堪稱麻醉領域的一項偉大的發明,它把麻醉醫生配置好的鎮痛藥物溶液按一定速度緩緩注入術後的患者靜脈中,避免了單次用藥所造成的一過性濃度過高而帶來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同時由於患者疼痛的個體化差異,還可根據實際鎮痛效果調節輸注速度和額外追加藥量,完美地幫助麻醉醫生完成個體化鎮痛的實施,使得疼痛較強的病人也能得到足夠強度的鎮痛藥物,疼痛較弱的病人不至於鎮痛過度而出現嚴重副作用和併發症。此外,硬膜外連續鎮痛用於產科術後鎮痛、股神經置管連續鎮痛用於骨科術後鎮痛亦有著不同於靜脈鎮痛的無可比擬的優勢。

術後疼痛之所以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它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患者痛苦的主觀感受,術後疼痛對人體呼吸、迴圈、消化、免疫、內分泌等多個系統均存在不良影響,不利於患者術後康復。而多種原因所致的術後慢性疼痛處理起來則更加棘手。世界衛生組織於2000年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類疾病”,歐美國家有3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而我國對比這一數字恐怕只高不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和疼痛科有著全國知名的麻醉和疼痛專家與出色的術後鎮痛團隊,多年來始終把術後鎮痛當成一項事業來做,全力為患者提供最專業和有效的術後鎮痛管理。

總之,麻醉醫生雖然總是默默無聞地隱藏在鮮花與掌聲背後,但其實他們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術前為什麼不能吃喝

術前:與醫生充分交流

做過手術的人肯定會記得,手術前一天都會有麻醉醫生來病房找患者談話和簽字。好奇的患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麻醉醫生要問我很多和手術無關的問題?

比如:第二天要做闌尾炎手術,麻醉醫生會問患者有沒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哮喘、青光眼等全身各系統疾病、以前做過什麼手術、目前在服什麼藥物、是否吸煙喝酒、體力能不能一口氣爬三層樓等。

其實,麻醉醫生所問的這些問題雖然與闌尾炎無關,但都與麻醉和患者的術中安全有關。而且對於患者有肯定回答的內容,會進一步詳細詢問。例如患者有青光眼會怎樣?麻醉醫生會繼續追問是開角型還是閉角型的、是否做過手術治療、目前症狀如何等等,因為閉角型青光眼禁用一種叫作“阿托品”的藥物。

儘管無論是青光眼還是阿托品都和要手術的闌尾沒直接關係,但手術中麻醉醫生可能會用到阿托品這種藥物,術前瞭解到患者的青光眼病史十分有利於藥物的選擇和麻醉管理,避免了青光眼患者症狀的加重或復發。由此可見,麻醉醫生所問的所有“奇怪的問題”其實都不奇怪,他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有用的。

作為患者,可以不必懂得什麼叫“青光眼”、什麼叫“阿托品”,但一定要記住詳細認真地回答麻醉醫生的所有問題,如果身體有任何特殊情況也應主動告知,例如對什麼食物、藥物或物品過敏。患者所提供的資訊或許真的與手術和麻醉沒什麼關係,但也應該由麻醉醫生去判斷哪些資訊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患者自己決定有沒有必要說出來。每一次麻醉,就像一次飛行,無論航線長短,起飛、航行、降落的程式是一樣的。正如每次飛行前飛機的部件和功能都要接受巡檢一樣,麻醉醫生在手術麻醉前對患者的全身狀況也要瞭若指掌。

全麻:要保持心態平靜

首先患者不用過度緊張,相信麻醉和手術都會順利完成的。保持平靜的心態而不是過度緊張,有利於麻醉平穩進行。

麻醉醫生會在患者的身上連接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檢測設備,護士一般會在上肢靜脈紮一針開放外周輸液通路。當麻醉誘導開始時,麻醉醫生會把一個吸氧面罩輕輕放在患者口鼻上,患者只需正常呼吸即可。同時個別病人會認為輸液一側的肢體有些疼痛,這是麻醉藥物對血管壁有一些疼痛刺激的結果。隨著藥物開始起效,患者將會覺得眩暈,繼而很快喪失意識。這時麻醉醫生會把一個維持通氣的裝置放入患者口中並固定。之後患者就什麼都不知道了,而麻醉醫生會始終守護在患者身旁並做著各種處理。

當手術臨近結束時,麻醉醫生會把持續輸注的麻醉藥物停止,並適當給予拮抗藥物幫助患者儘快蘇醒。患者一般會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內緩緩醒來,並會覺得口中有異物感,此時務必聽從麻醉醫生的指令:例如睜眼睛、攥拳頭、大口呼吸等。當麻醉醫生判斷患者符合拔管條件時,會拔除口中的通氣裝置。患者此時仍需配合麻醉醫生的各種指令:例如張嘴伸舌、咳嗽,用力呼吸等等。據說很多人醒來之後都做了美夢。

手術之後的幾個小時內,患者回到病房後仍然可能會感到困倦以及噁心等其他不適,這是麻醉藥尚未徹底代謝出體內所致,此時患者要努力保持清醒,同時有任何異常感受都應及時反映給醫務人員進行判斷和處理。絕大部分麻醉藥物在停藥後的2小時~8小時會全部排除乾淨,但在老年、肝腎功能不良、危重患者身上會有很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