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嬰兒身體軟是腦癱的前期徵兆嗎

嬰兒的身體在到了三個月後,是可以自己挺直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已經有了力氣,在家長抱的時候腰可以直接打挺,而且身體也可以進行自己的支撐,但是如果嬰兒的身體非常的癱軟,在家長抱的時候也是沒有打挺的現象,要考慮可能是腦癱的前兆,需要儘快到醫院去做檢查。

腦癱患兒常會出現身體發“軟”的現象,而這個表現又常讓很多人產生誤解

因為在在許多父母的概念中,孩子缺鈣身體才會“軟”。4歲的腦癱患兒小伊就是因為父母的這種誤解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當小伊1歲多開始學走路時,其父母就發現他右側肢體鬆軟無力,走路也總是一瘸一拐不是太平穩,他們也並不在太當回事,只是去醫院為兒子配了點補鈣藥。然後補鈣很長一段時間後,小伊走路不平、肢體無力的症狀卻越來越明顯。這下父母才焦急起來,帶他去醫院檢查後才確診是小兒腦癱。當年小伊出生時遭遇了難產,曾出現短暫的窒息,因而造成了大腦發育不全,明白真相後父母後悔莫及。

其實,小兒缺鈣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異常的惡意中慢性營養性疾病。佝僂病在嬰兒時期的主要表現為哭鬧、易驚、多汗等,絕對沒有姿勢異常和智力發育低下,母親也沒有難產以及孩子出生前後腦缺氧的病史。可見腦癱與缺鈣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雖然部分腦癱患兒同時也存在缺鈣,但軟、癱的真正病因還是腦癱。因此,父母應關注小寶寶的日常表現,如果發現孩子的動作發育遲緩,應儘早帶其去醫院檢查,對任何小兒疾病來說,早治療總是最關鍵的。

對於小兒腦癱的治療,還是應該採取綜合治療的措施,以康復訓練與手術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方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康復訓練是腦癱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在早期治療中,尤為重要。通過康復訓練,可以使腦組織在不斷的成熟和分化過程中,使被損害部分的機能得到代償,從而使患兒的運動功能得到改善。術前的康復主要是以降低肌張力和牽拉肌腱和韌帶為主,使之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效果,但這種效果只是短暫的,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一般在停止康復一段時間就會反復,還會使病情不斷的向前發展,使肢體的畸形越發嚴重;而術後康復主要是通過手術解除患者肌張力之後,把受到限制和沒有發育好的肌力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康復起來,使患者能夠從新站起來達到行走的。具體來說,腦癱的術後康復大致可以分為恢復期、遞升期、加強期、強化期及家庭康復期。前四期康復治療平均以三個月為一個週期,必須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在醫院內完成,這樣方能保證達到最佳康復效果。當前四期康復順利結束後,患兒可出院回家繼續家庭康復治療。

手術治療在腦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手術就成為重要手段。手術又分為神經手術和矯形手術兩大類,目前運用較多的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跟部分離斷術)、SPN術(周圍神經縮窄術)及頸動脈外膜剝脫術等,矯形手術必須在解痙手術後方能進行,現在主要作為FSPR術後針對肢體已出現的固定畸形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