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一直減肥一直肥,你究竟誤入了哪些坑?

胖不胖不能只看BMI

提到減肥和肥胖,不得不先說說BMI。BMI(身體品質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公式簡單直白,但你對這個公式的理解可能未必到位。

BMI是舶來品,進入中國後水土不服,西方人BMI<25的健康標準並不適用於中國人。亞洲人在較低BMI水準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經大大提高。經流行病學研究,我們中國人BMI>24就跨入微胖界,BMI>28則屬於肥胖。

並且,BMI也沒你想得那麼管用。說白了,一個人身上的肉未必都是肥肉。強壯如施瓦辛格,大塊的肌肉會讓BMI爆表,但又有誰覺得他需要減肥呢?鑒於BMI有時羞羞答答,有時又欲蓋彌彰,科學家們動用器械和各種技術來衡量人體的體脂指數,從而更加真實地判斷人體的胖瘦。但這也太麻煩了。對於普通人而言,除了掌握BMI外,如果再瞭解一下腰圍和腰臀比,就能較真實地判斷體型。腰圍是衡量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標,它反映腹部脂肪蓄積的程度,而腹部脂肪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少,內臟脂肪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威脅。對於中國成人而言,男性腰圍應小於85cm,女性應小於80cm;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應小於0.8。

因此,眼裡只有BMI而忽視腰圍,此乃減肥之一大陷阱。

並非吃肉才長肉

相比於之前“吃嘛嘛香”的小白,踏上減肥之路,我們已然可以“聰明”地計算各種食物的熱量:1克碳水化合物含有4卡路里熱量,1克蛋白質含有4卡路里熱量,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熱量。為了和邪惡的脂肪抗爭到底,我們無所不用其極:拒絕紅肉,嘗試素食,甚至每天啃水果度日……

然而,並非吃肉才長肉。人之所以長胖,是因為我們攝入的卡路里多於我們的消耗,任何類型的食物攝入過多,都可能變成脂肪留存在體內。素食的寺廟中也有胖和尚;“日啖荔枝三百顆”,楊貴妃的貴婦風範不也與日俱增?

不同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代謝途徑各有不同,它們和我們的胃腸道相擁過後,轉身和體內不同的激素碰撞反應,參與新陳代謝,組建身體的不同成分,而我們身體對它們的主觀感受也是有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蛋白質可以顯著降低人的饑餓感,進食含有同樣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吃蛋白質的最不容易感到饑餓。相反,那些光吃素的人,由於饑餓感的提前來臨,下一頓可能吃得更早,吃得更多。

即便是同一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後的能量代謝也大有差別。同是碳水化合物,精製麵粉、蘇打餅乾等食物進入人體後很快消化吸收入血,提升血糖,一時盈餘的卡路里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而粗糧等雜合纖維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減緩糖的消化速率,使身體有更長的時間來消耗掉攝入的卡路里,避免糖向脂肪的過早轉化。

吃飯時間不是肥胖根源

我們守住欲望,小心翼翼地避開早餐,避開晚上9時後的夜宵;我們步步驚心,晚上餓得抓心撓肺,打開冰箱後又驚弓之鳥般地趕緊關上。仿佛我們多吃了這一頓,就會令脂肪捲土重來,令減肥大業付諸東流。

其實你大可不必如此。進餐時間不是肥胖的根源,你是否長胖只取決於當日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的差額。如果你熱量的攝入大於消耗,甭管你對進餐時間有多麼嚴苛的克制,肥胖還是會悄然發生。

流汗和減肥沒有絕對關係

有人曾經說過:汗水,是脂肪燃燒時流下的眼淚。似乎,運動蒸出了汗水,也就消耗了脂肪。其實不然,流汗和減肥之間沒有絕對關係。流汗只是意味著運動時,你的身體產熱增加,身體通過出汗在幫自己降溫而已。運動後,流汗增加了,體重的確一時間有減輕,但減少的只是水分而不是脂肪。

運動時的直接能量耗損來自於葡萄糖的燃燒。脂肪是體內的能量儲備,哪怕在運動,身體也不會輕易動用脂肪燃燒。只有當葡萄糖的供應處於“能量赤字”時,脂肪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出手相助。

也就是說,真心想減肥,運動的時間不能短,運動的強度不能低。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建議,每週應保證5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週3天至少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而適度結合無氧運動,有助於增強肌肉體積,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耗能,對於減肥也大有裨益。

一句話,要想逼脂肪流淚,自己先要運動到流淚。靠譜的減肥理論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均衡飲食和運動,使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入的能量。世界上流行一時的各式減肥妙招有上萬種,95%以上被證實是錯誤的,萬“騙”不離其宗:希望零食不離嘴,躺著就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