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隱形眼鏡忽略了這件事,嚴重的可能失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
教授 張豐菊
隱形眼鏡,即角膜接觸鏡,無論在矯正視力、美化眼睛的顏色及治療角膜疾病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角膜接觸鏡,顧名思義就是將一枚有度數的鏡片直接接觸到眼睛的表面,既能使人清晰視物,又美觀方便。
角膜接觸鏡根據材質不同,有軟硬之分。
軟性角膜接觸鏡不是人人都能戴,它適合年齡為16~38歲的人群,佩戴者角膜(俗稱黑眼仁)表面的形狀正常不能過平或過陡,散光須低於150度。
若是妊娠或絕經期女性、獨眼者,糖尿病、甲狀腺突眼、精神異常患者,或者個人衛生習慣差、隨訪的依從性差等,健康隱患大,需要慎重。
驗配隱形眼鏡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患者需要醫務人員對全身和眼部狀況作出評價;
第二,在精確驗光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目的進行驗配,要考慮全日佩戴、運動、交際、美容、治療等目的;
第三,佩戴者需要定期隨訪,檢查鏡片的配適性,有無眼部本身及視物時的不適感,有無感染徵象等,必要時及時就醫。
選隱形眼鏡學問大
軟鏡的材料為塑膠聚合物,柔軟吸水,故可塑性、舒適性好。但它不能矯正高度散光,且鏡片易損壞及產生沉澱物。軟鏡有傳統型、頻繁更換型及拋棄型。
初次佩戴建議日戴,選擇拋棄型或頻繁更換型。
度數較高或佩戴期較長者,應儘量選擇超薄型,以增加透氧性。
操作能力差或度數較低的患者可選擇標準厚度或者厚鏡片。
鏡片的含水量不同,一般從低含水量開始戴起。
選擇軟鏡應根據患者的眼部參數決定,通常注意鏡片的直徑要大於角膜的直徑,並注意基弧大小及度數的確定。
軟鏡片的護理需要非常精心。佩戴者應根據鏡片的類型(日戴、夜戴或長期佩戴等)選擇相應的護理液,及時清除附著在鏡片上的黏液雜質和蛋白沉澱物,以防感染和角膜損傷。
佩戴時必須注意手的清潔,使用乾淨的器皿,禁用自來水沖洗鏡片。如果不注意衛生,一旦感染棘阿米巴原蟲或細菌等微生物,會導致角膜炎,嚴重的會失明。
戴隱形眼鏡時,需注意鏡片的正反面,戴前把手洗乾淨,待手乾燥後將鏡片的正面向上,確認鏡片乾淨、無損後戴入。取出時,也要注意避免損壞鏡片,嚴格遵從醫務人員的培訓指導。
硬性角膜接觸鏡從設計、製作、材料及驗配均有別於軟性鏡,除了同軟鏡一樣能矯正屈光不正外,還補充了軟鏡的不足。
硬鏡在材料的透氧性、角膜上皮的重塑、高度散光的優質光學性能方面有優勢,並且還能針對角膜疾病如圓錐角膜、角膜移植術後不規則等進行矯正。
目前,臨床上的硬鏡以日戴型透氣性硬性角膜接觸鏡和夜戴型角膜塑形鏡為主。
日戴型硬鏡主要用於各年齡組治療高度近視及高度散光、不規則角膜及圓錐角膜等。
近視眼孩子的家長格外關注夜戴角膜塑形鏡的相關問題。這類硬鏡適用於8歲以上的近視兒童,如果其近視度快速增長,角膜規則性好,近視在400度以下,散光在150度以下,通過夜間佩戴,白天視力可暫時恢復到正常。
國內外部分臨床資料顯示,青少年佩戴後與框架眼鏡比較,可相對延緩近視的發展,眼軸增長速度相對減慢。
另外,對於高度近視和高散光眼,在有經驗的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夜間佩戴,日間也可基本滿足正常工作學習的需要,效果較滿意。
夜戴型角膜塑形鏡矯正近視的原理是它的逆幾何設計,即中央平坦、周邊陡峭,通過佩戴,可使患者的角膜上皮細胞發生遷移、重新分佈,使角膜中央區域的弧度在一定範圍內變平,從而暫時性降低一定的近視度數。
佩戴硬鏡與軟鏡的不同在於,佩戴前需要更加嚴格的眼睛資料的檢測,根據採集的資料進行個性化驗配,並在醫務人員的規範指導、定期隨訪下進行,保證其安全有效,絕對不能盲目佩戴。
年齡小、自理能力差、衛生條件不佳且依從性差的患者不宜佩戴。患者佩戴後應定期檢查眼睛的舒適度、鏡片的位置、眼睛表面有無劃傷及感染,及時進行調整和治療。
總之,無論佩戴軟鏡還是硬鏡,均需要注意衛生,並且要定期隨訪,檢查有無乾眼症,結膜是否有增生,角膜是否有損傷及新生血管長入,角膜若知覺發生減退,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幾率。
這裡提醒大家,應根據生活、工作或治療的需求合理選擇,科學驗配,精心護理。安全第一,時刻防範,規避風險,保駕護航。
張豐菊教授簡介
張豐菊,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博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國家教委資助公派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附屬眼科醫院(Karolinska Institute St.Erik’s Eye Hospital)做博士後研究。中華醫學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眼視光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中藥協會眼保健中醫藥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女醫師協會視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眼科學會委員,美國白內障屈光手術學會會員。《中華眼科雜誌》、《中華眼視光與視覺科學雜誌》、《中華醫學雜誌》、《中國實用眼科雜誌》、《APJO》等多篇雜誌編委。2015年-2016年亞太眼科學會屈光手術專業秘書。
從事眼科工作20餘年,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近視眼和白內障的臨床治療和相關基礎的研究工作。先後多次獲省、市級表彰的榮譽稱號,獲政府津貼。2013年獲北京市衛生系統“215”高層次人才專案學科帶頭人,2017年獲APAO亞太成就獎。先後主持承擔了四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關課題合作專案、科技部十二五支撐合作專案及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北京市自然基金一項。獲國家教育部成果獎、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及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發表國內外刊物的學術文章百余篇,主編《實用角膜屈光手術教程》;主譯《眼科疾病的發病機制與治療》及《LASIK:角膜屈光手術新進展》;副主編《個體化全鐳射角膜屈光手術教程》、《飛秒鐳射角膜屈光手術學》及《白內障與屈光手術學》;參與編寫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屈光手術學》、《晶狀體病學》、《Mastering the Techniques of IOL Calculations》、《Mastering Advanced Surface Ablation Techniques》等國內外學術專著多部。
近年來在國內青少年近視防控及角膜屈光手術個性化治療的安全性品質控制繼續教育、技能培訓、知識普及和治療的合理、規範化實施專家共識方面做了大量的推進工作,不懈努力地為廣大的近視眼人群獻計獻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