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肩膀痛應該越痛越活動嗎?

圖/視覺中國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 曾春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游華玲

很多中老人都有肩痛問題,70歲的張伯最近也“中招”了,肩痛得厲害,抬手時胳膊也沒有力氣。經常和他一起晨練的老友提醒他說:“你這肯定是肩周炎,我得過的,越痛就越要活動!”張伯開始加強肩部的活動和鍛煉,結果疼痛不但沒減輕,反而越來越疼了。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曾春認為,引起中老年人肩痛的原因很多,肩周炎只占很小的比例,更多的是肩袖損傷,對於肩袖損傷,非但不能多動,反而要減少運動,特別是過肩抬高的運動,因此老年人出現肩痛後,一定要先讓醫生進行診斷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肩周炎(占肩痛15%)

多做手臂外展運動

曾春介紹,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在所有有肩痛症狀的患者中,只有15%是真正由肩周炎引起的。肩周炎,醫學上準確的名稱叫做“肩粘連性關節囊炎”,民間又叫凍結肩、五十肩,多發於50歲以上人群,亦好發於糖尿病(因肌肉組織彈性差)、頸椎病患者。疾病的特點是起病慢、病程長,合併長時間的肩部不適,常表現為夜間疼痛及自主活動、被動活動均受限。

肩周炎有一個自然的病程:疼痛期-粘連期-緩解期,如果自然發展的話,到了緩解期,炎症過程會自行消退,粘連逐漸消失,肩周炎所有症狀得到緩解。所以,對於肩周炎,一般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消炎鎮痛、理療、功能鍛煉及“打封閉”。鍛煉的原則就是要多動,可以多做手臂劃動、手臂爬牆、手臂外展的動作,達到松解粘連、完全康復的效果。

有少部分患者,雖然疼痛症狀消失,但粘連仍嚴重,肩部活動嚴重受限,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對這部分患者,可考慮進行“肩部粘連松解術”。

肩袖損傷(占肩痛60%)

減少運動

中老年人出現的肩痛,其實大部分是由肩袖損傷引起,約占60%。曾春介紹,所謂“肩袖”,即包繞著肱骨頭的袖狀結構的肌肉群,包括有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其中由於岡上肌的活動範圍最大,因此也成了常見的損傷區。

曾春提醒,與肩周炎自主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不同,肩袖損傷主要表現為自主活動受限,但被動活動不受限。醫生在為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時,如要求患者舉高手臂,肩周炎的患者自己無法舉高,在醫生的幫助下也無法舉高,但是肩袖損傷的患者在醫生的幫助下,則可以舉高手臂。

肩袖損傷引起的力量下降會因人而異:部分痛患者沒有明顯的力量減弱;大部分患者有輕到中度的力量減弱,比如表現為高舉重物或取高處物品時易累,或梳頭、刷牙、端茶時覺得累;少數患者完全無力,抬不起上肢,醫生們將之稱為“假性癱瘓”。

和肩周炎要多動不同的是,得了肩袖損傷,要減少運動,特別是過肩運動,例如打羽毛球等。曾春解釋,肩袖損傷好比衣服上的破洞,活動越多則有可能導致肩袖損傷撕拉更為嚴重,“小洞變大洞”,到發生巨大破裂時就只能進行肩關節置換術了。因此,他特別提醒患者一旦肩部發生疼痛,應及時就醫。不要隨意借鑒他人的治療方法或誤信非專業人士的判斷。

對於肩袖損傷的治療,保守治療無效後,則建議儘快進行手術,目前更多是採用肩關節鏡下微創手術,這種手術了用於肩袖修補、縫合撕裂的檢修組織,相比較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小且恢復快。

特別

提醒

運動達人要當心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運動達人,特別是經常從事羽毛球、網球、棒球等過肩動作較多的運動項目,或者是一些健身愛好者如果在做引體向上、臥推等動作時姿勢不正確時,出現的肩痛多是“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其典型的症狀是肩外展上舉到某一角度或位置時產生疼痛,從而畏懼某種方向的活動。

曾春介紹,引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原因主要有:反復的肩上舉活動如游泳、舉重、打網球、投擲運動;肩部結構改變,如骨贅形成、韌帶增厚;肩袖損傷後出血水腫、滑囊充血發炎等。

曾春介紹,肩峰下撞擊的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為佳,和肩周炎要多運動鍛煉相反,有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患者要減少肩部運動,特別是要避免肩上舉活動,可配合藥物抗炎鎮痛治療,以及理療。

知多D

肩關節痛

要做哪些檢查?

曾春介紹,肩關節疼痛的老人有兩項檢查是必需的:一是X光二位或三位片;二是磁共振,建議患者選擇“3.0T磁共振”檢查這是目前比較先進的磁共振檢查,對肩關節內部結構病變的分辨力要遠高於“1.5T磁共振”。

有條件的肩關節痛老人還可選做“CT重建檢查”,有利於觀察骨骼移位元情況和手術方案的制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