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干預越早過得越好
診斷前就該干預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近年來,綜合治療、“全程管理”的診療模式備受推崇。專家表示,因為帕金森病(PD)診斷前已持續了20年左右的時間,診斷後又有20年的疾病表現,僅在診斷後才關注疾病是遠不夠的,只有儘早干預、隨診干預,才能全面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靳婷
PD全程管理從診斷前就開始
本身就是醫生的劉先生,8年前被診斷有帕金森病。但他自認為是醫生,自己又沒明顯症狀,抗拒治療。漸漸地,他表現出失眠、顫抖等症狀,他才接受現實接受治療。吃藥、定期隨診,該做的他一項沒落下,症狀改善了八九成。8年過去了,他還可以彈鋼琴、下棋。醫生說,像他這樣用藥8年還處於“蜜月期”的病人很少,全因他配合得好。
“不要到帕金森病中晚期嚴重影響生活時才干預,早期篩查、干預,可有很好的生活品質!”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科主任王麗娟教授對新快報記者指出,帕金森病人診斷前疾病通常已持續了20年左右的時間,診斷後又有20年的疾病表現,即前後共有約40年的時間,若從一開始就關注了干預疾病,做到全程管理,結果大不一樣。這就涉及到,當疾病未診斷前,關注已出現的症狀前期(還無症狀但有相關基因),運動前期(運動症狀出現前)症狀如睡眠障礙、抑鬱、便秘、焦慮、性功能下降等,以及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運動症狀,並定期隨診觀察,影響工作、生活時積極治療。
通過藥物、康復等
綜合治療提高病人生活品質
“早期病人通過藥物治療3-5年的‘蜜月期’後,進入中晚期,神經元的多巴胺分泌越來越少,受體功能、數量下降,結果一系列的併發症又出來了,尤其是非運動症狀。”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科副主任張玉虎副主任醫師指出,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症狀是PD患者最難對付的症狀。有研究顯示,PD患者中非運動症狀發生率高達100%,其中抑鬱和睡眠、認知功能障礙是導致PD患者喪失生活能力的最常見三大非運動症狀。
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科三區副主任王麗敏副主任醫師表示,到目前為止,帕金森病還沒有根治的辦法,對帕金森病的治療均為綜合治療,包括藥物、康復、心理、手術治療等,但以藥物治療為主,而且為終身服藥。
此外,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治療與研究手段,可作為PD輔助治療手段。它是利用時變磁場作用於大腦皮層產生感應電流改變皮層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從而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活動的生物刺激技術,無創、無痛、安全性好。rTMS可影響腦內兒茶酚胺的代謝,從而改善PD的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
專家觀點
帕金森病診斷很複雜但必須規範
王麗敏介紹,帕金森疾病(PD)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全球約有400萬人患有PD,我國約有170萬PD患者。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患病率男性為1.7%,女性為1.6%,與西方國家接近。
“要判斷是否帕金森病,不是一個檢查就能完成的。”王麗娟告訴記者,很多病人在沒有得到系統評估的情況下被別的醫院診斷為帕金森病,實際上未必是。
王麗娟稱,要評估是不是帕金森病,要結合症狀、家族史、病史、影像學檢查等,僅排除性的標準就有近10條。“不要以為結論下得越快越好,有的醫生甚至說出‘一看你就是帕金森病’的話,是不負責的。”她還指出,有的病人被某些醫院不規範診斷,當做帕金森病治,吃了好幾年藥,實際上卻是帕金森疊加綜合征、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它們症狀類似,但與帕金森病不是同一個病,治療方法也不同。”
Tips
每週快走150分鐘、
打太極拳對PD病人有好處
“很多家屬對PD病人執行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下降和情緒、行為的改變這些認知障礙的發生十分擔憂,但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針對認知障礙危險因素的治療可以延緩病情的發展。”王麗敏表示,有研究發現,每週快走150分鐘可有助於減緩認知下降的程度,記憶康復療法:助記法、電腦輔助培訓軟體等可短時間內改善認知功能。而最近國際權威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顯示,經常打太極拳可以更好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減少摔倒、改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