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看待中藥毒性 厘清三大誤區

金銳

關於中藥毒性和安全性的認識,歷來存在很多誤區,其中最常見的有三大誤區。

誤區:中醫學標榜“無毒”

“中藥怎麼會沒有毒呢?你看,馬兜鈴酸出事了!所以別再說中藥無毒。”這是關於中藥毒性問題最流行的說法。很多人認為,中藥沒有經過現代醫學科學的研究,所以說不清有毒無毒。

但問題是,中醫行業從沒推行過中藥無毒的理念。相反,中藥從誕生起就具有識毒、用毒的意識。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是按照安全性進行藥物分類的,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例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例如當歸、黃連、麻黃、黃芩等;“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

由此可知,中藥學關於藥物毒性的認識非常清晰,哪些藥物有毒,有毒的藥物能幹什麼、需要注意什麼,都寫得很清楚。只是現在有人放著中藥學現成的毒性理論不瞭解、不挖掘,非要讓現代醫學科學“點頭”才算數。

誤區:中藥就是花花草草

“中藥就是一些花花草草,老祖宗吃了幾千年了,放心吃吧。”這種說法也比較常見。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原因在於中藥的範圍很寬,藥食同源的大棗和山藥叫中藥,礦物質地的朱砂和雄黃也叫中藥。中藥從誕生起,除了關於毒性的認識外,還有毒性強弱之分。

實際上與毒性相比,中藥更強調“偏性”。什麼意思呢?生病的人自身機體會出現偏頗,而中藥具有偏性,以中藥的偏性來糾正機體出現的偏頗,這就是“以偏糾偏”的思想。當然,具體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操作是更為複雜的理論,但是其本質就是“以偏糾偏”。所以中藥強調對證用藥,如果不對證,這種糾偏的方向就有問題,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同時,中藥強調隨證停藥,證候(中醫學專用術語,一系列有相互關聯的症狀的總稱)消失了,藥物治療方案就需要變化,而不是不管不顧地吃好幾年。

因此,對於中藥來說,首先得炮製準確、到位,其次在該吃的時候吃、該停的時候停,不對證的人不吃,這樣才能保證最大的療效和最小的安全風險。

誤區:千萬不能吃有毒中藥

“千萬不能吃有毒中藥!一點也不能吃!”這也是一類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有毒中藥吃一點都不行。如果讀懂了前面兩個方面的內容,就能明白有些中藥偏性大,有些中藥偏性小。偏性大到一定程度就是毒性,偏性小到一定程度就是藥食同源,所有中藥的偏性都是在這個區間裡分佈。

對於病情比較嚴重的疾病,偏性小的中藥治療能力有限,需要偏性比較大的中藥來治療。也就是說,對於特定病情特徵的患者才可以用偏性比較大的中藥,用得好的話,治療效果會超過預期。例如,像砒霜這樣的劇毒中藥,可以用於白血病、肝癌等疾病的治療,目前用得最多的治療方式是注射三氧化二砷。

大家日常選用中藥時要注意,毒性中藥和含毒性飲片的中成藥不是不能用,而是對於這種偏性很強的中藥,應該用於特定病情的患者,切忌出於保健或治未病的目的去服藥。

(作者:北京世紀壇醫院主管中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