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補”這事也有南北差異!這5個區域的人有福了
“今冬進補,明年打虎”,一句俗語道出了冬季進補的重要性。
但冬季進補不能盲目,進補也不是什麼有營養吃什麼,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北方乾冷、南方潮熱、東部濕重、西部風大,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徵,決定了不同地方的人,要選擇不同的進補方式。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採訪多位元專家,根據不同人群的地域和體質特點,量身定制最佳進補方法。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 王國瑋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 孫其偉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 朱欣佚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何澤雲
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 陳潤東
雲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 王志紅
5大區域各有進補重點
北方: 東北熱補,西北潤補
同樣在北方,東北地區和西北地方在“冬補”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一些差異。
東北:多吃溫熱之品
東北氣溫低,風寒感冒、呼吸道疾病、骨關節性疾病易加重,心腦血管病患者遇驟冷易突發急性心梗、卒中。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孫其偉介紹,中醫上講乾冷需要“熱補”。
冬令進補最好選擇羊肉、鹿肉等溫熱之品;天冷人們出汗少,不妨做菜時加點生薑,有助發汗散寒。
獨具東北特色的人參酒、參茸酒等,對強壯補身、禦寒助陽很有效。
西北:潤補去燥
西北地方的冬季除了不亞于東北的嚴寒,更添一分“燥氣”。
冬季除了需要“熱補”,還應加強“潤補”,即多吃滋陰潤肺之品,蜂蜜、蓮藕、百合、杏仁、白果、銀耳都是不錯的選擇。
日常多喝水,儘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火上澆油、損傷肺津。
推薦兩款藥膳粥:
潤肺銀耳羹 (西洋參3克,北沙參、天冬、川貝、白芨各6克,裝入紗布袋內,加水100毫升,煎煮1小時。幹銀耳25克泡發後加入其中,文火煎煮至黏稠,調味勾芡即成)養陰清熱、益氣生津,可治療久咳少痰、口乾咽燥、手足心熱等症。
百合粥 (百合30~50克,粳米50~100克,加水煮粥)潤肺止咳、養心安神。
東南: 大雪開補,羊肉當先
東南地區的冬季陰冷潮濕,消化系統疾病高發。
補得太早容易上火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欣佚提醒,真正的進補還需等到大雪節氣以後,補得太早反而容易上火。
蘿蔔有助通便,減少便秘和胃腸脹氣。
南京人有進補吃羊肉的習慣,有助益氣補虛、促進血液迴圈、增強禦寒能力。
中部: 保暖防濕,養腎為主
中南部地區冬季雨雪天氣較少,溫度多在冰點上下。
保暖防寒濕,清補為主
中南地區人們喜食油膩、辛辣、厚味之品,脾胃功能和運化體內水濕的能力通常不太好,大便偏幹、失眠的病人較多,尿路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飲食應該清補,蓮子紅棗大米粥就是一款比較適合全家人的食補方法。
嶺南: 多食大蔥,注意瀉火
嶺南的氣候特點是四季不分明,全年以濕熱為主。
防濕邪傷身,不必強調補
只要注意夏季防止濕熱邪氣傷身,冬季大可不必額外進補。
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陳潤東強調,中醫治法有補虛與瀉實之分,通過這兩種不同手段,實現同一個目的:陰陽平衡、祛除疾病。
冬季一碗粥最養人
八寶粥可健脾養胃,冬季煮八寶粥可用紅豆代替綠豆,以減少涼性;小米牛奶冰糖粥也很滋補,但胃病患者不宜多食甜粥,可在粥中添加少許薑絲或陳皮。
冬季宜多吃大蔥,大蔥補氣溫陽通便,與羊肉、蘿蔔一同煲湯、粥最好。
西南: 初冬補陽,冬末滋陰
雲貴高原冬季氣候陰冷濕寒,四川盆地則潮濕多雨,早晚溫差大,濕寒對人體的侵襲較重,初冬進補以補陽為主。
羊肉火鍋是很好的食療方
雲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王志紅介紹,羊肉火鍋是一道非常好的冬季食療方。
羊肉性溫能補陽,火鍋中的調料辣椒、花椒,性味辛溫,具有驅寒除濕、活血祛風、行氣止痛等功效。
冬季還易出現“寒於外,熱於內”的體質,不可急於清熱,而要通過滋陰生津以除燥熱,可多吃滋潤類的食物,如百合、藕、銀耳、蘿蔔、蜂蜜等。
4種“體虛”對症下藥
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不同補法。
氣虛: 人參是最佳補品
症狀: 易疲勞,沒有精神,常感覺乏力;舌苔較淡、舌體較胖且有齒痕。
食補: 建議多吃補氣健脾的食物,山藥、蓮子、糯米、小米、黃米、大麥、胡蘿蔔、栗子等。
藥補: 如果虛症較重,一動就氣喘吁吁、氣短,甚至乏力到連路都走不了,並且聲音低微時,就要抓緊看醫生,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藥。
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王國瑋介紹說,人參是應對氣虛的代表補品。
氣虛而稍偏熱的,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更年期綜合征者,建議服用西洋參;
氣虛偏寒的可服用紅參(高麗參)進補;
單純氣虛的可服用白參(生曬參);
氣虛較嚴重者可服用野山參。
血虛: 上火別吃阿膠
症狀: 失眠、頭暈、臉色發黃、指甲發白、嘴唇顏色偏淡,舌苔厚;女性月經量少、色淡等。
食補: 桂圓、大棗、烏雞、黑芝麻、雞肉、紅糖、赤豆等。
藥補: 如果頭暈、心慌很嚴重的情況下,去醫院檢查後發現貧血,就說明血虛較嚴重。此時合適的補品為阿膠、當歸等。
阿膠實際上並不是適合所有的血虛者。
在沒有食積、淤血、氣滯、濕邪等情況下,才較適合服用;
如果有熱邪,上火、小便呈黃色、口中生瘡、嗓子疼等情況,建議不要服用。
陰虛: 胖人別服六味地黃丸
症狀: 最典型的是五心煩熱(兩手手心、兩腳腳心、心口煩熱)、口眼乾燥,體型偏瘦。舌頭依稀可見如同土地乾旱後的小裂紋、舌苔較少、舌體發紅。脾氣相對暴躁。
食補: 銀耳、木耳、海參、山藥等。同時忌辛辣,少羊肉、辣椒。
藥補: 有些陰虛嚴重的人身體燥熱,醫生可能建議其使用六味地黃丸等滋陰的藥物。
六味地黃丸等藥物,有嚴格的適應證。
比如胖人服用,可能影響脾胃功能;
有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等明顯腎陽虛症狀者,也不宜服用六味地黃丸。
陽虛: 用錯鹿茸可能煩熱不安
症狀: 手腳發涼、心慌怕冷、容易起凍瘡、體型偏胖。
食補: 羊肉、牛肉、鱔魚、泥鰍等,適量加蔥、生薑、胡椒等調味。
藥補: 補陽藥物主要有鹿茸、肉蓯蓉、菟絲子、冬蟲夏草等。鹿茸的壯陽功能較強,可磨粉或浸酒後服用。但陰虛內熱者別服用,否則有可能造成出血、煩熱不安等不良反應。
同時,男人40歲前、女人45歲前無需補腎。
進補要“循序漸進”
專家為進補人群提出4點建議:
1.一般人不用吃補藥
如果體質沒有虛得特別嚴重,好好吃飯、加強鍛煉,平時注意多吃五穀雜糧、葷素搭配即可。
進補前要先諮詢經驗豐富的中醫,以免補出問題。
2.注意循序漸進
正常人服補氣的藥1天別超過3克,若是熬製成湯的話,別超過半碗。
3.學會察覺是否補過了
如果流鼻血、腹瀉、腹脹、口生瘡、上火、小便黃、大便幹,胃口變差等情況,很可能是補過頭。
4.中成藥不能隨便吃
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自行購買的話,建議開始時服用常規量的一半。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感冒發燒、有炎症、患有感染性疾病等情況,都不宜用補藥。▲
本期編輯:王曉晴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趙瑞 崔玉豔 胡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