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心跳每分鐘超過這個數字 血管離“崩潰”就不遠了

“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是有限的,跳得越快的人就越早衰竭”,坊間這樣的傳言雖有些聳人聽聞,但心率過快的確是很危險的。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的心臟病學子刊發表了一項研究稱,針對社區人群的觀察結果顯示,每分鐘心率增快5次,心衰風險就增加13%,死亡風險增加13%,最適宜的心率是60次/分。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解讀心率快帶來的健康隱患。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陳爾冬

臺灣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教授 溫啟邦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委員 李學奇

心跳稍慢更長壽

臺灣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溫啟邦,研究了近200萬份體檢資料發現:

健康人平躺5分鐘後,

心跳應在60次/分鐘左右。

除去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

超過70次/分鐘屬於偏快,心跳每多1次,平均壽命就可能減少4個月;

心跳70~89次/分鐘的人,平均減壽3年6個月;

90~99次/分鐘,減壽8年;

超過100次/分鐘,可能會縮短13年壽命。

這次研究首度證實,心率快是造成壽命縮短的重要因素。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委員李學奇提醒,長期心率過慢也不好,會導致心臟“泵”血不足,引發人體缺氧、缺血,嚴重者可能猝死,甚至死於睡夢中。因此,如果心跳小於50次/分鐘,就要去醫院做詳細檢查。

心跳越快,血管越危險

關於心率與死亡率,尤其是心率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聯,過去有過不少研究。

例如2014年公佈的、以隨訪嚴謹和資料完整著稱的弗拉明翰研究,得出了“心率每增加11次/分,總死亡風險增加15%”的結論。

可以肯定地說,心率越快、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越高。

由於心臟的每次跳動,都會帶來一次血流脈衝和血管的被動彈力舒縮,對全身的動脈都是一種衝擊。

在各種力的作用下,心跳次數越多,對動脈的損傷就越大,也越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內皮損傷。

另外,心率是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的共同結果,心率增快可能是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兒茶酚胺激素分泌過多等各種病理過程的表現。

這些因素是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衰等疾病形成中的重要機制。

降低心率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研究已證實,使用藥物將心衰病人的心率降低10次/分,3年內的死亡風險可下降11%。

特定人群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應儘量將心率控制在60次/分。廣大健康人群,只要心率處於60~100次/分的正常範圍,就沒問題。

心率快,簡單一招能延壽

基因、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身體是否經常處於急性或慢性發炎狀態,都可能影響心率。

不過,只要心率還沒快到疾病的程度,就不需要恐慌和治療,通過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改善。

答案就是↓↓

運動

溫啟邦研究發現,心跳80~89次/分鐘的人中,經常運動的比不運動的平均多活5年。

他建議,每天健走15分鐘,速度以每秒兩步為宜,並注意以下幾點:

先熱身再出發

例如拉拉筋、扭扭腰,讓肌肉充分放鬆。也可以先慢走5分鐘,讓血液充分流經腿部,達到暖身的效果,再逐漸加快步行速度。健走結束前也要留5分鐘時間,慢慢減緩速度,不要馬上停下來。

手肘彎曲90°

走路時,腹部微微內收,脖子、脊椎應在一條直線上,眼睛最好直視前方,避免向下看。

肩膀和手臂放鬆,肘部彎曲85°~90°,手掌呈握杯狀。

手臂自然地前後擺動,但高度不應超過肩部。不要刻意拉大或縮小步幅,以輕鬆、不吃力的距離為宜。

避免背重物

負重會增加關節壓力,健走時最多攜帶一瓶水、一條毛巾及一頂防曬帽,可以背個雙肩包,肩膀受力均勻,不易導致骨骼傾斜。

運動量循序漸進

最開始可以每天走15分鐘,每週至少運動5天。從第二周起,可增加為20分鐘,漸漸增加到每天30分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