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新生兒幹嘔吐怎麼治療

新生兒在進食後就會出現幹嘔吐的症狀,通常情況都是吐不出來任何東西的,只是會一直持續的幹嘔,這樣也是會影響到新生兒的身體健康,而且幹嘔並不屬於一種單獨的疾病,所以說在發生過後一定要做檢查的,這很可能是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症狀,但檢查過後輕微的患兒就不需要採取相應的治療,只要注意生活中的護理就可以的。

治療

1.病因治療

首先除外外科性嘔吐,以免延誤手術時機,再針對病因治療,如合理餵養、控制感染、降顱壓等。

2.對症治療

病情輕者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病情重者需注意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並避免誤吸。

3.禁食

嘔吐嚴重者在確診前應禁食,給予腸外營養,保證能量和入量。

4.體位

內科性嘔吐(胃食管反流)患兒可採取頭抬高30°,俯臥位或左側臥位。

5.洗胃

咽下綜合征可用溫生理鹽水或1%碳酸氫鈉洗胃。

6.解痙止吐

幽門痙攣患兒在每次奶前15~20分鐘滴入1:1000~2000的阿托品,酌情加量。此外紅黴素、多潘立酮也有促進胃腸動力作用,但缺乏大樣本研究。

7.胃腸減壓

嘔吐頻繁伴嚴重腹脹時,可給予持續胃腸減壓。

(1)嘔吐物顏色 清談或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內容物;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塊,多來自胃內;乳凝塊多、伴酸腐味,有持久的規律性,多為幽門及十二指腸梗阻;嘔吐物為綠色,可能為較高位腸梗阻,首先要除外先天畸形,如呈均勻綠色,應考慮是否有腸旋轉不良,也可能為敗血症所致;嘔吐物為糞性有臭味,多為低位腸梗阻;嘔吐物有血首先考慮消化道黏膜出血。

(2)嘔吐與腹部 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塌陷,提示梗阻位置較高;腹部異常膨隆呈球形,皮膚緊張發亮,則是低位梗阻;腸鳴音消失,是麻痹性腸梗阻的表現。

(3)嘔吐與排便 嘔吐同時伴有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等,為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腸炎等所致,最為常見;伴血便,內科要考慮腸道感染、出血性疾病、過敏性腸炎等,外科要考慮有無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肛門直腸炎症、肛裂、腸道畸形;伴排便逐漸減少到停止,膨隆不減輕,則可能為完全性腸梗阻,伴排便為不完全性梗阻。肛查時有氣體溢出,則為麻痹性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