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新生兒哭鬧不止怎麼辦

嬰兒哭鬧是一種本能,一方面這種哭鬧是一種心肺的鍛煉,另外一方面也是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孩子出現饑餓口渴,或者是出現冷熱等不適的症狀,這都屬於生理性的哭鬧,當然也要警惕一些病理性的哭鬧,如果孩子哭鬧不止,並且伴隨一些症狀表現,可能是因為感染或者疼痛的原因。

嬰兒哭鬧的原因

生理性嬰兒哭鬧的特點為無疾病時的哭聲常常由輕逐漸轉響,哭聲洪亮,去除了因素後哭聲停止,多數由生理性原因引起。

1、饑餓、口渴

由饑餓引起的以3個月以內的嬰兒為多見,如母乳不足,奶粉沖得過稀或二次餵奶時間間隔太長。夏季天氣炎熱。出汗多,若不及時補充水份可因口渴而哭鬧。

2、濕、癢、冷、熱

尿布濕後沒有及時更換是引起哭鬧的常見原因。過冷、過熱可使嬰兒不適。面部或軀體皮膚的濕疹,在熱的環境中更容易發癢而引起哭鬧。小蟲叮咬後局部奇癢。

3、衣著不當

新生兒包紮過緊或衣服大小限制活動或影響呼吸;內衣薄,外面穿著粗毛衣,可因毛線刺激皮膚而引起不適。

4、大小便前

經過訓練的嬰兒,常常以哭泣來表示想要大便或小便。如有的嬰兒于半夜因膀胱充盈,在熟睡中突然哭叫表示要解小便。

5、周圍無人

嬰兒睡醒後發現周圍無人而感到寂寞,以哭的方式吸引親人與他作陪。

嬰兒哭鬧不止怎麼辦

1、繈褓法:有人認為緊緊包裹起來會讓嬰兒哭得更厲害,其實不然。因為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是被緊緊包裹著的,所以一旦胳膊被包裹起來,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做法:繈褓包裹嬰兒也有技巧,不要把嬰兒全身垂直包住,包成“蠟燭包”。應該儘量把寶寶的手臂裹緊,而把腿放鬆,否則會影響嬰兒髖部發育。

2、側臥法:嬰兒哭鬧時,許多爸媽習慣把嬰兒仰抱,但仰著會讓嬰兒有一種往下掉的感覺。

做法:安撫嬰兒時,不要讓嬰兒的臉對著媽媽的胸口,聞到母乳的味道會讓嬰兒更容易哭鬧。正確的方法是讓嬰兒臉朝外,側臥,讓嬰兒回到在母體中時最傳統的姿勢。

3、噓聲法: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的9個月,無時無刻都存在著聲音——媽媽的心跳聲,腸胃蠕動的聲音,血液流動的聲音,說話的聲音,還有來自外界的各種各樣豐富的聲音。

做法:在嬰兒耳邊不斷地發出“噓”聲,嬰兒哭得多大聲就噓得多大,這同樣能讓嬰兒迅速安靜下來。在嬰兒的語言裡,噓聲就表示“我愛你”。

4、搖晃法:嬰兒在充滿羊水的子宮裡時,其實一直都在晃動著,無論媽媽是在走路,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1天24小時都在晃動著。

做法:有節奏的晃動對嬰兒非常管用,會讓嬰兒感覺非常舒服和放鬆。爸媽在搖晃嬰兒時注意強度要適當,不能過於激烈,特別要小心嬰兒的頭部。

5、吮吸法:嬰兒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手指了。吮吸不僅能緩解嬰兒的饑餓感,更重要的是會啟動大腦的鎮靜神經,將嬰兒帶入深層次的鬆弛狀態。

做法:要提醒年輕媽媽的是,給孩子吮吸奶嘴時,不要把奶嘴掛在嬰兒脖子上,以免傷到嬰兒,也不要在奶嘴上沾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