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痢疾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分別是什麼?
當出現腸炎痢疾的時候,患者會感到非常難受,首先最容易出現腹部疼痛的症狀,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這種疼痛會非常難以忍受,而且這個時候經常會拉肚子,所以患者經常要往廁所裡面跑,經常蹲在廁所裡面忍受腹部的疼痛真的不好受,所以這時候一定要調節好情緒,首先要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然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第一、治療原則
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實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並用,虛實夾雜者攻補兼施。痢疾初起之時,以實證、熱證多見,宜清熱化濕解毒;久痢虛證、寒證,應予補虛溫中,調理脾胃,兼以清腸,收澀固脫。如下痢兼有表證者,宜合解表劑,外疏內通,夾食滯可配合消導藥消除積滯。劉河間提出:“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和血之法,可用於痢疾的多個證型,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辯證治療過程中,始終應顧護胃氣。
治療痢疾之禁忌:忌過早補澀,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第二、證治分類
(一)濕熱痢
症狀:腹部疼痛,裡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
方藥:芍藥東加減。
常用藥:芍藥、當歸、甘草、木香、檳榔、大黃、黃芩、黃連、肉桂、金銀花。
(二)疫毒痢
症狀:起病急驟,壯熱口渴,頭痛煩躁,噁心嘔吐,大便頻頻,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後重感特著,甚者神昏驚厥,舌質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或微欲絕。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除積。
方藥:白頭翁湯合芍藥東加減。
常用藥: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銀花、地榆、牡丹皮、芍藥、甘草、木香、檳榔。
(三)寒濕痢
症狀: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或為純白凍,裡急後重,口淡乏味,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質或淡,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藿香、蒼術、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陳皮、大棗、甘草、木香、枳實。
(四)陰虛痢
症狀: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膿血黏稠,或下鮮血,臍下灼痛,虛坐努責,食少,心煩口幹,至夜轉劇,舌紅絳少津,苔膩或花剝,脈細數。
治法:養陰和營,清腸化濕。
方藥: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芩、阿膠、芍藥、甘草、當歸、乾薑、瓜蔞。
(五)虛寒痢
症狀:腹部隱痛,纏綿不已,喜按喜溫,痢下赤白清稀,無腥臭,或為白凍,甚則滑脫不禁,肛門墜脹,便後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溫,食少神疲,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合真人養髒湯。
常用藥:人參、白術、乾薑、肉桂、粳米、炙甘草、訶子、罌粟殼、肉豆蔻、赤石脂、當歸、白芍、木香。
(六)休息痢
症狀:下痢時發時止,遷延不愈,常因飲食不當、受涼、勞累而發,發時大便次數增多,夾有赤白黏凍,腹脹食少,倦怠嗜臥,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治法:溫中清腸,調氣化滯。
方藥:連理東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術、乾薑、茯苓、甘草、黃連、枳實、木香、檳榔。
第三、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主穴:天樞、下脘、上巨虛、關元、合穀。
配穴:濕熱痢加曲池、內庭;寒濕痢加中脘、氣海;噤口痢加中脘、內庭;休息痢加脾俞、胃俞、關元、腎俞。
操作:關穴用平補平瀉法;其餘主穴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療2次,每次留針30分鐘。寒濕痢、休息痢及久痢脫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點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