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體內熱濕重有哪些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不當就會容易引起身體濕熱重的情況,體內有濕熱會容易出現喉嚨痰多,嘴巴發苦,發粘,容易出現很厚的舌苔,而頭髮也會容易出現很油膩的症狀,容易導致皮膚長痘痘,大便稀,不成形等症狀。

身體濕熱症狀

嗓子很難受,總感覺喉嚨裡有痰卻咳不出來,還覺得渾身黏糊糊的。

濕熱天氣,這類人還會出現渾身黏糊糊的感覺。武月萍博士說,長期遭受濕熱侵襲,體濕的人就會出現倦怠、不想動彈、臉上出油多、頭髮容易髒、舌苔膩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早上起來後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飯後覺得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等症狀。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現臉上長“痘痘”、白帶增多發黃等現象,也可能受濕熱侵襲了。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濕氣比較重,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濕上加濕,更容易出現。

如果濕熱侵襲到小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濕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土生金,“土”受侵襲影響到肺“金”,就有痰卻咳不出來。

種類

濕重熱輕

證候: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肢困,胸悶脘痞,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噁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

病機:住處卑濕,水中作勞,汗出當風,濕衣裹身,濕邪客體;肺氣失宣,腎陽不足,脾虛運化失司生濕,三焦氣化不利等導致水濕過剩。濕漸化熱,乃濕中蘊熱,熱輕濕重之證。濕為陰邪,故無身熱或身熱不揚;濕性凝滯,濕濁內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肢困,胸悶脘痞等症;而濕濁困阻也會反過來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噁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也是熱輕濕重的徵象。

濕熱並重

證候: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隱痛,腰部脹痛,噁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清濕欠早,久必鬱熱,化熱入裡。裡熱轉盛,故小便短少黃赤,發熱漸高,但不隨汗出而解;口渴為熱盛之故,但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噁心嘔吐,胸悶脘痞,胃納呆等症,是濕熱郁阻於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濕熱相搏,腰絡不利,故腰部脹痛,伴有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均是濕熱並重的表現。

熱重濕輕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欲飲,噁心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病機:長夏之際,濕熱薰蒸,侵入人體,與濕相搏;過食肥甘,飲酒太多,釀生濕熱;素體陽盛,或有伏火,感受濕邪,郁而不達,蘊結濕熱;素體陽虛濕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濕遏熱伏,或體濕誤服溫燥藥,使熱毒更盛,達營入血,濕邪鬱久不得除而生熱;如是誤治失治,濕熱性類的疾病大多會轉變為熱重濕輕。若熱盛于陽明胃,故口渴欲飲,濕阻于太陰脾,則,噁心嘔吐,納呆、脘痞腹脹。脾胃濕熱若薰蒸於肝膽,則易患黃疸(陽黃);熱熾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