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手抖都是哪些病

上了歲數的人手抖,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帕金森。醫學上將手抖稱為“震顫”,這只是一種症狀,很多疾病都能導致,但各自的表現又不同。如果不由分說就按照帕金森來治療,很容易誤入歧途。

震顫的定義是:全身任何部位節律性、不自主的肌肉往復運動。震顫常與抽動相混淆,後者是一種突然、迅速、無規律的運動。震顫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在清醒或睡眠狀態下都可出現,幅度一般較弱,不易被察覺。有的人在精神緊張、疲勞、焦慮、激動等情況下會出現增強的生理性震顫,比如,考試時過分緊張、從事串珠子等精細活動時,可能手抖。後者主要是上肢、下肢或頭部的抖動,一般在清醒時出現。根據病因又可分為原發性震顫、帕金森病震顫、小腦性震顫、腦幹性震顫、肌張力障礙性震顫、皮質震顫和周圍神經系統變性震顫等。一些內分泌疾病也會導致震顫,比如甲亢、腎上腺功能亢進等。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震顫容易發生在手部、下肢、軀幹,常見於中老年人,一般出現在靜止時,也就是靜止性震顫。活動起來後,顫抖反而輕一些。發病先從一側上肢開始,再到下肢,隨後發展到對側。上肢的震顫常比下肢重。典型表現是“搓丸樣動作”,即拇指和其他手指間的震顫,還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面具臉”、翻身困難等表現。

2.原發性震顫。又稱為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常與帕金森病相混淆。主要發生在手部、頭部、下頜、舌等部位,軀幹和下肢不易受累。病因還不清楚,約6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數在發病5~10年後才逐漸影響生活能力,尤其影響精細活動能力。患者不會出現帕金森病那樣的肌肉僵直、運動遲緩、翻身困難等表現,節律比帕金森病快。特發性震顫只是在活動或生氣時,手不停抖動,比如夾菜容易掉、端水容易灑。有趣的是,患者喝少量紅酒後,震顫會得到控制,次日加重,而帕金森病則不會。

3.面肌痙攣。單側面部肌肉不自主、陣發性抽搐,常從下眼瞼的輕微抽搐開始,逐漸向上擴展至全眼,進而向下半部面肌擴展,尤以口角抽搐較多。嚴重者連睜眼都困難,影響行走和工作。症狀在精神緊張、疲勞加劇以及睡眠時消失,絕大部分不伴有疼痛。

4.扭轉痙攣。又稱扭轉性肌張力障礙,始發年齡有兩個高峰,為9歲和45歲。表現是四肢、軀幹甚至全身緩慢劇烈的不隨意重複運動,是由肌肉痙攣引起的。大多數出現在清醒狀態下,睡眠時消失。

5.梅傑綜合征。主要症狀是眼瞼痙攣,以及下面部、下頜、頸部的非隨意運動。患者無法閱讀、駕車、寫字,甚至引起功能性失明以及發音、吞咽、呼吸困難等。中老年婦女較為常見。

如果出現身體震顫、手抖、搖頭晃腦等情況,應及時去三級以上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震顫的頻率、受累部位、發作時機,以及神經系統查體、神經電生理檢查、頭顱磁共振檢查等來進行診斷。很多震顫類疾病都有好的治療手段。比如,帕金森病患病4~5年,對多巴類藥物療效下降時,可進行腦深部核團損毀手術和腦深部電刺激術,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