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黑豆中醫養生食療

中醫養生食療

豆科草本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又稱烏豆、黑大豆。大豆,又稱為菽,我國各地均有分佈。秋季採收成熟莢果,曬乾除去莢殼備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補腎益陰,健脾利濕,除熱解毒。

參考:所含大豆黃酮甙水解後得到大豆黃酮,後者對小鼠離體小腸有解痙作用。其餘見黃豆。

用途:用於腎虛陰虧,消渴多飲,小便頻數;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視物昏暗,或鬚髮早白;腳氣水腫,或濕痹拘攣、腰痛;腹中攣急作痛或瀉痢腹痛;服熱藥不適。

用法:煎湯,酒浸,作丸、散,或煮食。

注意:本品過食不易消化。

附方:

1.消渴救治丸:黑豆(炒香)、天花粉各等分。研為細末,麵糊為丸。每次15g,每日2次。臨用時,另用黑豆15g,煎湯送服。

源于《普濟方》(名為救治丸)。本方取黑豆補腎養陰,天花粉為中醫治療消渴的要藥。原方用以“治腎虛消渴難治者”。

2.膽黑豆:黑豆適量,放入牛膽中(浸漬),以滿為度,懸掛陰乾,取豆吞服至盡。每次5~10g,溫開水送下。

源于《後肘方》。牛膽汁味苦、大寒,能清熱消渴。黑豆以膽汁浸漬後,兼有其作用。用於消渴,陰虛火盛,煩渴多飲,大便幹結。

《眼科龍木論》治汗虛目暗,迎風下淚,其法亦同。但每夜只取3~17粒吞服,謂“久久目明”。

3.豆淋酒:黑豆250g,炒熟,趁熱用黃酒500g浸泡數日,每次服一或半酒杯。

源于《千金要方》、《本草衍義》。本方取黑豆補益腎陰以制亢盛之陽,趁熱以黃酒浸泡,其藥力尤強。用於陰虛陽亢,虛風上擾,眩暈頭痛,虛煩發熱等。

4.黑豆湯:黑豆250克,加水適量,以小火久煎至湯液濃厚,飲服。

源于《廣利方》。本方取黑豆補脾利濕、調中下氣之功。用於腳氣水腫而見煩悶、心悸、神志恍惚者。

5.黑豆消腫散:黑豆250g,加水煮至水盡皮幹,研為細末。每次服6g,米飯送下。

源於《百一選方》。本方以黑豆補脾利濕。用於脾虛(或營養不良)水腫,小便不利,體倦乏力。

6.黑豆甘草湯:黑豆30g,甘草10g。加水煎湯服。

源於《本草綱目》。甘草為中藥解毒要藥之一。李時珍說:“按古方稱大豆(實指黑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

又,《全幼心鑒》治小兒胎熱,于本方中加燈心草、淡竹葉,煎水飲。

7.明目養生:每天清晨起床,生黑豆15粒,涼白開水送服。明目養肝,至老眼不花。(央視法治進行時提供)

8.減肥:巴西人每餐必吃的這種傳統食品有益保持苗條身形。《肥胖癥研究》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典型西方飲食相比,“米飯+黑豆飲食”可使用肥胖危險降低14%。